欧元收于1.17美元附近,根据美国存托与清算公司(Depository Trust & Clearing Corporation)的数据,本月迄今该区域持有欧元看涨期权的名义成交量最大。这使它成为一个潜在的拐点。
尽管总体和核心通胀率自2022年4月以来一直高于2%的目标,尽管总体通胀率在1月份达到了4%的两年高点,但它仍保持不变。自2022年10月以来,所谓的“核心”通胀率一直高于目标。
由美国财政状况和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推动的“抛售美国”交易,正使美元对风险事件不那么敏感。美元融资的六种新兴市场货币套利交易与风险情绪指标标准普尔500指数之间的90天相关性大幅下降。然而,欧元和日元的汇率是5年来最高的。
RBC Brewin Dolphin市场分析主管珍妮特·梅(Janet Mui)表示,英镑的上行轨迹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元的潜在疲软有关,而不是对英镑本身的信心。
“鉴于波动性加剧,我们预计外汇对冲比率将上升。”钱伯斯在纽约国际掉期和衍生品协会主办的一场活动上表示。钱伯斯同时也是该行宏观空头交易部门的联席主管。
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央行已经减少了一些用来削弱本国货币的衍生品头寸的规模。最近几周,中国台湾允许其货币兑美元大幅升值,并暗示如果这些走势是“有序的”,它将对更多的升值感到满意。韩国庞大的国家养老基金结束了对韩元长达5个月的支持。
特朗普当天在社交网站Truth Social上表示:“‘太晚了’(Too Late)鲍威尔让我们的国家损失了数千亿美元。他真的是政府中最愚蠢、最具破坏性的人之一,美联储委员会是同谋。”太晚了(Too Late)是特朗普给鲍威尔起的绰号。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师预计,瑞郎兑欧元将守住自己的位置,并将在年底前进一步推动瑞郎兑美元的强劲涨势。尽管外界普遍预计瑞士央行将在周四将利率降至零,一些交易员认为,2025年晚些时候,利率将降至零以下。
由于市场预计本周美联储不会采取行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关键借款利率维持在去年12月以来的4.25%-4.5%区间不变。
周一成交量创历史新高,周二进一步上升。押注的是,无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任命谁接替鲍威尔,都将几乎立即领导美联储降息。美联储将于2026年6月召开新主席任期内的首次会议。
鲍威尔和美联储一直面临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无情抨击,现在副总统JD·万斯也加入了特朗普的行列,与美联储展开了一场“同台作战”。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美国经济学家瑞安·斯威特(Ryan Sweet)在最近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油价的持续上涨可能会导致美联储采取更鸽派的基调。”他认为,持续的石油冲击可能会削弱需求,并可能蔓延到原本具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
最近几周,港元兑美元汇率已跌至官方交易区间的弱区间,此前当地利率降至3年低点,并将港元兑美元汇率的贴水扩大至罕见水平。这刺激了用港元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美元的需求,以某种标准衡量,这一押注在过去一个月里成为全球回报最高的套息交易。
总的来说,大环境似乎支持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但华尔街观察人士表示,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说服力才能实施任何降息。
最近,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在其新发布的《2026年至2030年经济共同体战略计划》中承诺,将在贸易和投资中促进本币的使用。该计划概述了通过促进当地货币结算和加强区域支付连通性来减少与汇率波动有关的冲击的努力。
琼斯创立了规模达160亿美元的宏观对冲基金Tudor Investment Corp.。他说,随着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趋陡,一年后美元可能会下跌10%。
特朗普在白宫声称,将利率降低2个百分点,每年将为美国节省6000亿美元,“但我们无法让这个家伙做到这一点。”
这家日本最大的投行之一现在建议做空美元兑日元,目标是到9月底美元兑日元从目前的145日元左右跌至136日元。
事实上,根据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数据,卢布是今年迄今为止全球表现最好的货币,涨幅超过40%。卢布在2025年的惊人反弹,标志着过去两年卢布大幅贬值的急剧逆转。
利率掉期交易显示,交易员目前预计9月前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约为70%,而上周四时的可能性为90%左右。预计今年的宽松幅度降至约43个基点,不到两次25个基点的降息。
瑞郎是市场波动的受益者之一,在宏观经济或地缘政治不确定时期,瑞郎被普遍视为避险资产。自今年年初以来,瑞郎兑美元已升值10%,但在瑞士国内,对瑞郎的需求不断上升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挑战。
港元正越来越接近其固定交易区间的低端,因为较低的借贷成本鼓励了套息交易,即投资者借入港元购买美元,并将接近创纪录的利差收入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