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银行业人士并指出,当前虽然名义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央行保留一定程度的窗口指导;同时在经济下行期,资金需求疲弱,恶性竞争可能性不大;未来,经济企稳回升,带动更多资金需求,银行届时才将迎来真正考验。
一位银行业战略规划部门人士认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存款成本上升,银行应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以贷款定价来指导存款定价,并考虑市场利率的参量。比如在做优资产端上,银行希望以拉长资产久期、缩短负债久期的错配方式对冲利差缩窄,而客户下沉也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各家银行都要打造自己的产品体系和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都在摸索。”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纪学表示。
目前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已经着手重构金融产品体系。招商证券固收部报告称,贷款结构方面,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零售贷款占比基本处于提升状态,按揭贷款占比变化不大,但是信用卡、小微等高收益贷款占比提升幅度最大。未来,对息差的管控可能更多的是从资产端来要求保证息差能够平稳的方法。
具体到各家银行的策略。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600015.SS)高管近期表示,该行更注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已将有条件的网点发展重点转向个人和小企业,并把传统公司业务剥离向分行。而招商银行(600036.SS)(3968.HK)的“一体两翼”战略定位,即是将零售金融视为最主要的业务板块。
此外,增加非息业务收入也是银行未来对冲存贷利差收窄侵蚀利润的重要手段。昆仑银行战略投资与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李建军认为,长远看,利率市场化使负债成本上升同时,金融脱媒也会令贷款收益折价;直接融资比重增加,使得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影响银行的贷款定价,侵蚀利差收入;因此,银行还不要更多发展中间业务。
这一点在刚刚公布的平安银行(000001.SZ)前三季报中有所体现。该行前三季实现净利润177.4亿元,同比增长13.04%;在营业收入中,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41.35%,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同比提升至32.25%;受益于投行、托管、理财、结算等业务的快速发展,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幅58.03%。
中国央行上周五晚间宣布,下调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称要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
除了在资产端的准备,在负债端,多位银行战略发展部门人士指出,存款利率放开管制后,即使零售存款成本上升,其依然是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手段,不能被其他融资方式替代。
“从负债业务来看,银行不能完全依靠金融市场,尤其对于中大型银行,没有建立自己的零售负债体系是危险的,市场发生流动性波动时会比较脆弱,因此市场上常说‘无零售不稳’。”刘纪学表示。
中国央行周一指出,利率管制的基本放开,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价格杠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推动金融资源向真正有资金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真正考验还未来临**
对于此时放开存款利率的“玄机”,一位资深银行业人士表示,现在经济形势处于逆周期,信贷需求不是很旺盛,不大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若在市场活跃的时候放开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会上升比较多;可以看出,央行选择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也是经过深思的。
关于当前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市场环境,海通证券银行业报告表示,第一,金融市场利率整体呈现下行趋势;第二,贷存比放开,存款增量压力有限;第三,理财收益率亦持续下行,银行理财池高资产扩张受阻,发行规模增长亦受限;第四,大额存单发行逐步扩容。
中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撰文中表示,对19家全国主要大中型商业银行及15家较具代表性的城商行、农商行的监测表明,央行降息后,一年期个人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平均水平为1.96%;此外,人民银行标准化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数据显示,降息后,商业银行新吸收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加权平均利率为2.02%,是基准利率的1.35倍。
“利率市场化的真正考验可能还未结束,一是经济上行期的环境,二是金融机构的准入放开,三是金融机构的退出的冲击,四是对互联网金融放松管制后的冲击。”中信建投黄文涛团队指出。
经济企稳复苏后,社会资金需求提升推动银行扩大负债以满足信贷需求,这将激发银行同业间争夺存款的意愿;此外,放开民营银行准入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也会增加金融供给,使竞争更加激烈。这些才是银行未来要面临的考验。
正是因为当前市场环境的“天时”给了利率管制放开的窗口,但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的冲击或需要更长时间,甚至经历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检验;这期间的过渡阶段需要监管层一定的窗口指导。
多位银行业人士反映,央行在过渡期内还是会审慎管理存款利率,比如在发布的存款基准利率后对上浮比例过高的银行进行窗口指导,防止个别机构以激进的方式揽存。
除了防范金融风险,设置过渡期的另一个原因也是给新的基准利率形成创造时间。一位熟悉资产负债业务的银行业人士指出,目前存在的三个利率体系包括法定利率、商业银行利率以及金融市场利率;变革阶段,法定利率体系弱化,而金融市场利率体系的影响力上升;因此,今后商业银行要去金融市场寻找价格之锚。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日就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表示,利率市场化并非一放了之,利率仍然是需要调控的,还是要根据逆周期调控的需要和宏观调控的整体取向,对利率进行调控。同时必须关注可能发生的风险。对于金融机构高息揽储、存款大战的风险,主要通过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内控机制、行业自律组织和外部监管来有效监控。
此前,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周一称,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人民银行仍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并为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提供一个过渡期。(完)




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