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最直接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资金不够用了。
1. 经济增速放缓,形式不容乐观
2015年,经济增速下滑,经济数据不断恶化。第三季度GDP破7,增速位6.9%,是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新低;也是1993年,非金融危机时期,最慢的增速。
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低于临界值水平,11月官方制造业PMI报49.6%,比上月小降0.2个百分点,创下2012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准。不仅如此,铁路货运量和发电量均出现大跌,全国接连曝出大规模的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工人维权等现象,一系列数据显示,经济下滑形势严峻。经济表现持续低于预期,货币政策需要更大的放松力度才能有效保增长。为了应对经济下滑,央行现在宣布降准释放资金,可以增加银行可用资金,全面降低市场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2. 房地产泡沫严重,去库存压力大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著名财经评论人叶檀就曾表示“房地产兴就是中国经济兴,房地产衰中国经济衰”。可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房地产却库存积压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15年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已增至68632万平方米,按照我国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计算,可供2亿人口居住。
有专家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远远低于待售库存的实际规模,我国楼市库存实际规模约为140.9亿平方米。即使未来不增加新增土地供应、销售保持旺盛态势,按照2013年历史最高销售记录(13亿平方米)估算,全部库存也要10年以上才能消化完毕。消化房地产库存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因此通过降准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更直接地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带动房地产市场好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就再自然不过了。
3. 资金面紧张,市场面临流动性压力
央行2015年12月15日公布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2015年11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余额为25.56万亿元,环比大减3158亿元,创历史上第二大降幅。简单说,外汇占款是央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兑换外币而投放的本国货币(人民币),从而客观上增加了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数量。所以如果外汇占款减少,表明资本外流,国内面临流动压力。
为缓解资金流动性压力,12月24日央行进行4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维持于2.25%。另外,公开市场24日有300亿元逆回购到期。但是这些资金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解决不了目前的流动性问题,所以降准势在必行。
4. 美联储加息,人民币面临持续贬值压力
美联储12月16日宣布美元加息,美元面临继续升值动力,导致一些资金回流,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急剧外流、股市下跌、货币贬值、外债偿还压力增大等挑战。90年代后美联储的三次加息,都带来新兴货币的大幅贬值。美元此次加息后,阿根廷货币比索(ARS)应声下跌,日内最大跌幅高达41%;阿塞拜疆货币瞬间贬值33.55%。随着美元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
此外,今年以来,中国持续增加的资本外流已经引起市场广泛担忧。按照外汇局估算,上半年我国实际资本净流出约2000亿美元。此次美联储加息,使得中国跨境资本流出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按照资本的逐利性,美元加息升值了,资本必然会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到美国。
这些都迫使央行现在降准。因为降准可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而流动性的增加,可起到对冲外汇占款的目的,抵消外汇流出对基础货币的拖累。降准不仅可以提振市场和企业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货币信贷条件被动收紧,从而抑制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稳定。

那为什么此次是降准而不是不降息呢?
1.降准能增加总体流动性,而降息则不能
虽然都是降息,但中美降息却有实质性区别。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市场上货币的发行量,进而调整联邦利率(银行间储备金的贷款利率)。比如,目前市场上的联邦基金利率是1%,如果美联储决定把利率降至0.5%,就需要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债券,投放货币。因为美联储购买债券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增加,超额储备金增加,进而使银行间储备金的贷款利率,也就是联邦基金利率降低。美国的降息伴随有实际的资金投放。
与美国的降息不同,中国的降息仅仅是官方的压低价格,这样的做法对降低部分存量债务和新增债务的融资成本有效,但本身其实并不一定能够构成新增信贷的投放,因为银行的可借贷资金率是固定不变的,货币总量并没有增加。而降准却能直接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可借贷资金率,增加总体流动性,因此此次央行选择降准而非降息。
2. 降准仍有很大空间,而降息则空间不足
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决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自08年以来全球央行一致宽松的政策体系宣告终结。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美国则因经济复苏将在2016年继续加息,中美货币政策势必要分道扬镳,利差缩窄。
根据国际经验,利差主导汇率走势。比如,美日利差决定了日元走势。07-12年间,美日债券利差从高时的3%降至1%以内,而同时日元一路升至75日元/美元。12年末到14年8月,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48%,而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降低至0.504%,美日利差扩大,日元又一路贬值。
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存。自人民币汇改以后,中美利差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几乎一致。2008-2011年期间,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逐渐扩大至2%以上,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而2011-2014年中美利差保持稳定,人民币对美元也相对稳定。自2014年起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由1.5%以上缩至如今不到80bp,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今年内相对美元已贬值4.3%。若美联储真如相关专家预测,2016年加息四次,其基准利率可能达到1.5%,可能会高于中国基准利率,甚至形成中美利差倒挂局面,致使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资本外流加剧。
这些都促使央行释放宽松空间,确保资本市场稳定。虽然降息比降准效果更快、更明显,但在2015经历了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降至1.5%的情况下,未来即便是零利率,我国最多也只有6次降息,显然降息空间不大。与此相比,虽然2015经历了5次降准,我国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依然高达17%,而历史上的最低值仅6%,这意味着降准空间依然巨大。因此,此次央行采取降准来释放流动就再自然不过了。
央妈2016年还可能降准250个基点?
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中国货币政策明年仍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彭博2015年12月17-22日对18位经济学家调查的预估中值显示,预计到2016年底,中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将降至3.85%,低于目前水平50基点;存准率将降至15%,低于目前水平250基点。回复上述问题的经济学家数目略有不同,以上数据均为预测中值。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撰文称,2016年年初再降息一次,在资本外流的背景下明年央行还可能降准300个基点。我们认为降准、而非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更有助于降低银行间市场利率、推动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我们预计2016年7天回购利率将下行至1.8%。再加上降息,我们认为2016年债券市场可能延续出色表现,不过信用利差可能会扩大。”

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李克强发表视频讲话称,靠量化宽松政策难以冲破制约增长的结构性障碍,也可能带来较多的负外部效应,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上。暗示其强力刺激政策带来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弱化,那么在即将到来的两会上,陷入困局的中国政府又该如何去做呢?

【附:中国央行2015年历次降准降息一览】
*2月4日:降准0.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1日:降息0.2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4月20日:降准1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5月11日:对称降息0.2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宣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
*6月28日:降息0.2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
*8月26日:降息0.25个百分点降准0.2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9月6日起,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10月24日:降准0.5个百分点 降息0.2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自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