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员加大了对美联储将在7月26日至27日会议上采取超大规模紧缩措施的押注,此前周三的数据显示,消费者价格通胀正以40年来最快的速度飙升。
“根据卡利·加纳的解释,图表表明,欧元已经准备好反弹——如果不是现在,那就是很快——如果她是对的,我不会感到惊讶,这有助于带动整个股市上涨。”他说。
加拿大央行将其政策利率从1.5%上调至2.5%,这是24年来的最大加息幅度,并表示需要进一步加息。经济学家和货币市场此前一直预期加息75个基点。
时隔逾20年,欧元兑美元再度跌破了1:1的平价关口,步入了更为糟糕的局面。分析师们纷纷表示,欧元未来走势主要看能源供给状况,若是能源危机还在,欧元就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
周三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1%,是自1981年11月以来最热的月度数据。该报告立即引发了市场传言,称美联储可能会变得更加激进,其更强硬的行动将有更大的机会导致经济衰退。
当地时间周三(7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1%,再次刷新40年来的最高纪录。
新西兰央行(RBNZ)将官方现金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2.5%,为2016年3月以来未见的水平。它表示,继续收紧政策以保持价格稳定并支持最大限度的可持续就业是合适的。
欧元兑美元跌至0.9998美元,为200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因欧元区的能源供应危机和经济困境继续压低欧元。欧元目前上涨0.08%,约为1.003美元。
无论人们相不相信美国经济会陷入衰退,刺耳的警报声已经被彻底拉响——在美债市场上,一项最受华尔街关注的潜在衰退风险指标——短期与中期国债收益率倒挂幅度,隔夜已触及了2007年以来从未见过的水平。
华尔街“顶流”投资者、潘兴广场掌舵人比尔·阿克曼周一(12日)向投资者们致信告知,就2020年推出的SPAC(空壳公司)项目——潘兴广场通廷控股(PSTH),由于未能找到合适的目标公司实现并购上市,将原数返还此前融资的40亿美元。
中国6月份金融数据公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5.17万亿元,6月份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1.4%,新增人民币贷款2.81万亿元。
这一行情与上周五截然相反。上周五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突遭枪击身亡后,日元快速拉升,日股一度跳水。安倍晋三被视为日本央行重要支持者,他的意外身亡也令市场对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前景一度担忧。
Otkritie在一份说明中说,自5月20日央行取消对外汇购买的限制以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了八倍。此前俄央行为限制西方制裁对金融业造成的影响限制购汇。
“我肯定支持在7月份再次加息75个基点。”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在与全国商业经济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的讨论中表示。
德国官员约阿希姆·纳格尔(Joachim Nagel)周一在公开场合对一种反动荡工具的危险发出了警告。这番言论升温之际,有关这位欧洲央行行长加息计划的一个关键支柱的讨论正在加剧。
如果这一评估被证明是错误的,日本央行被迫加息——不管是通胀还是来自全球其他货币紧缩措施的上行压力——这可能会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在即将举行的会议上讨论潜在的政策行动时,与会者继续预计,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持续上调将有利于实现委员会的目标。”会议纪要称,“特别是,与会者判断,在下次会议上,加息50或75个基点可能是合适的。”
加拿大央行在第二季度消费者预期调查中表示:“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已经上升,同时对食品、汽油和房租价格的担忧也在增加。一般来说,人们认为通货膨胀现在更加普遍。"
在结束7月份的政策会议时,澳大利亚央行将现金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35%,自5月份以来加息125个基点,是1994年以来最快的一系列加息举措。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席经济学家安德鲁·博亚克(Andrew Boak)在周二澳大利亚央行利率决定之前发表了上述讲话。外界普遍预计,澳大利亚央行将把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1.35%。
咨询公司MBMG集团的管理合伙人保罗·甘波斯(Paul Gambles)周一告诉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供应很难管理,我们发现整个行业、整个企业都面临着非常不同的挑战。”
日元贬值、俄乌冲突以及肆虐东京的夏日热浪,正在把日本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推向全面的能源危机。
本周一(7月4日)美国金融市场将因独立日假期而休市。不过,就在这个数百万美国人出游度假的喜庆假日里,美联储的权威预测模型却正拉响着年内迄今为止最为刺耳的经济衰退警报。
“我认为我们不会回到低通胀环境,”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年度论坛上表示。
“我们希望保持正增长,”鲍威尔周三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年度政策论坛的小组讨论中表示。他说,居民和企业财务状况也很稳健,因此“总体而言美国经济处在能承受更紧货币政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