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银行业似乎并没有长记性,改变的只是换汤不换药的玩法和变本加厉的欺瞒而已。归根结底,华尔街总是本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规则的“重重挤压”下,银行家们百计钻营,为求利润不惜铤而走险,而当局者的监管力度又没有跟上银行的投机速度,致使新的危机已悄然黑云压城,再一次的金融危机避无可避。

而归根结底,这些危机的源头都是华尔街的贪婪,及监管制度的稀松。
2008年的金融危机应该为市场敲响一个大大的警钟,银行的肆意放贷酿成了市场的悲剧,危机的源头除了来自于银行的贪婪,但归根结底,还是监管制度的稀松。08年之前美国采用的是“伞形监管模式”,危机爆发后开始着手从根本上更改银行体制,但这些措施只能是基于危机时所发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在笔者看来,力度实在不够。否则不会出现“伦敦鲸”事件。
2012年发生的“伦敦鲸”事件还历历在目,这就是放松监管银行后果的最好证明。时任摩根大通(JPM)位于伦敦的首席投资商交易员Bruno Iksil在操作信用衍生品交易时出现巨额亏损,该交易员进行了大量不同期限品种的信用衍生品合约买卖交易,甚至参与了和多家对冲基金的对赌,押注企业信用环境未来将有所改善,而当时恰巧欧债危机爆发,市场信用环境恶化,企业违约风险攀升,短短两个月亏损便升至58亿美元。
“伦敦鲸”事件发生后,足以引发市场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深入思考。首先银行内部缺少有效风险管控约束机制,首席投资室由于此前良好的盈利记录,在摩根大通内部拥有很大话语权,银行对其交易风险重视不足,未能对风险对冲有效性实施独立评估和管理,甚至存在故意隐瞒真实风险状况、欺骗投资者嫌疑。
其次银行监管机构监督不足,对自营交易的控制较为宽松。自营交易本就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相当“可观”的获利空间,也因此成为各大银行的掌上明珠,但不加控制的自营交易对市场来说无疑是洪水猛兽,以“伦敦鲸”一人之力,就能让整个市场动荡不已,甚至不少交易员在看到债券市场剧烈波动时都要怀疑是不是“伦敦鲸”入场了。
2008年华尔街犯下的错误,最后不得不由全球的投资人一起分担苦果,不得不由美国政府倾囊相助,这更添加了他们的有恃无恐的心态。华尔街的银行太聪明了,他们是最知道经济走势的人,他们是最明白何时是撤离市场的最佳时机,最重要的是,他们总能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寻找获取暴利的机会。
从2008年后,市场好像又重新默认了投行与商业银行并存的局面,这是非常危险的境况。银行为不损失自身利益,帮助危险公司发放危险债券,而且银行似乎并没有停止的意思,不断吹大泡沫,下图是能源公司的最新融资。在危机爆发前夕,银行不约而同的帮他们集资,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危言耸听。他们集投行与商业银行于一身,只因为银行太了解内幕现状,所以才会违背原则的进行操作,若不能利用手中资源而保全自己,华尔街凭什么叱咤金融界。

请记住!任何违背原则的交易,都是危机的开始。
而本轮股市上涨,银行只是一家之力而已。银行固然是上涨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仅代表了能源行业。而标普500的上涨,似乎让投资人感觉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其实不然。
近来发布财报的公司大多数也顺带的公布了股票回购计划,事实上他们回购的也相当勉强。彭博社给出数据,下图显示了股票回购的公司与它们实际持有的现金对比。结果很让人惊讶,这些公司甚至不惜举债回购股票,可见大部分公司已失去投资者的支撑。

近年来疯狂的股票回购,还得力于美联储近乎于零的利率政策,因为极低的利率让公司举债回购股票的成本变得十分低廉,低成本换来虚高的股价和“美好的前景”,公司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随着美联储的首次加息,这种优势便不复存在。联储会议在即,虽然市场预期此次美联储还将走保守路线,但是并不代表下半年不会选择加息。若选择加息,对这些举债回购股票的公司会造成新的债务危机。会立刻停止股票回购计划,失去这些公司的回购,大盘上涨的助力也会失去半壁江山,接着就是债务波及公司业务,公司风险骤升,并逐渐演变成整个股市的新问题。就连公司也在违规交易。
现在的这一轮上涨,不过是银行和上市企业共同编排的一场大戏而已,牛市已经7年了,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渐渐增大,美股的上扬亦不过是强弩之末,最后的疯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