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菲律宾拒绝出席中国阅兵式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自阿基诺三世2010年上台后,转变了对华态度,在南海上和中国对着干,如今,拒绝出席中国阅兵式的消息一出来,菲媒就爆料称,菲律宾将推新版地图,表明黄岩岛是菲律宾领土。
《菲律宾星报》8月25日报道,菲律宾语言文化委员会将推出新版菲国家地图,新地图将标明黄岩岛是菲律宾领土。该地图由菲语言文化委员会联合菲国家地图与资源信息总局共同绘制,将于年内推出。报道援引菲语言文化委员会主席奥尔马里奥的话称,中国将南海的某些岛屿用中文名称标注,强调中国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菲律宾将在新版地图中给那些岛屿标注菲方名称,以此“彰显菲方主权……菲律宾民众也可因此对这些岛屿有更亲切的认知”。奥尔马里奥称,对于南海的很多岛屿,还需根据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地图进行研究,以最终确定在地图上标注什么名称。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许利平25日说,菲律宾的这一举动缺乏基本的法律依据,菲原来的地图都没有把黄岩岛划入本国领土,现在又说是自己的地盘。无论菲方搞什么小动作,都丝毫改变不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基本事实。
另据菲《商报》25日报道,一个设在美国的菲律宾组织“菲美良治”建议在南沙群岛推生态旅游。该组织负责人拉奇卡宣称,这是一个“旅游换和平”计划,称旅游区将是解决主权争议的最佳方式。拉奇卡称,他是在同“卡拉延”(“卡拉延群岛”是菲对于其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称呼)市长见面后想出这个办法的,“最理想的是参议院通过一项得到总统办公室支持的决议,这样菲律宾就可以向中国和东盟提出建议”。报道称,设想中的旅游线路是从中业岛到附近两个原生态小岛。
针对菲欲开发中业岛生态旅游之说,许利平认为,菲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为给所谓南海仲裁案寻找“事实存在的依据”,以实现其将南海问题进一步扩大化和复杂化的目的,“菲律宾这样的行为越多,离南海问题和平解决的目标就越远。”
菲律宾国内对此掀起反华运动
中国外交部曾强调,黄岩岛为中国固有领土,黄岩岛的主权归属无可争辩,敦促菲方不要制造新的事端。警告菲律宾不要将黄岩岛问题提交国际仲裁问题,不要再搞小动作。
阿基诺缘何反华
阿基诺为何如此反华?菲律宾的对华政策又为何变脸如翻书?首先,就在南海问题上对抗中国而言,阿基诺政府表现得比美国更为积极。美菲的政策分歧在2012年4月底举行的美菲“2+2”部长会谈上暴露无遗,阿基诺三世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美国在中菲南海冲突上对菲做出明确承诺,但希拉里却明确表示,美国不愿意卷入领土争端。的确,美国援助的增加强化了菲律宾的军事能力,但这样的政策分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菲律宾外交政策的“能动性”,揭示了阿基诺政府推行对华强硬政策的主观意愿。此后,阿基诺政府就南海问题发起国际仲裁,在菲律宾人看来,这是在美国无法提供充足军事支持的情况下,菲律宾所选择的因对之策。可见,菲律宾虽小,但它并不被动,也不是大国博弈中被放在台面上的抵押品。
此外,如果对中菲关系进行仔细梳理,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两国关系波动实际出现在美国宣布“重返亚太”之前。2011年10月,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这被认为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开端,而中菲关系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就多多少少地出现了问题,由阿罗约主持签订定一系列中菲合作项目在菲律宾国内遭到非议,并先后搁浅,双边关系出现明显降温。这也说明,菲律宾的对华政策并非美国亚太政策的简单折射。阿罗约对中国的友好,与与阿基诺对中国的不友好,都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原因。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阿罗约是位对华友好的总统,她将中菲关系提升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在2001年至2009年期间,她出访中国多达15次;2001年到2007年期间,她主持签订的中菲双边协议达到65个。
然而,菲律宾学者对阿罗约及其对中菲关系的影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有学者甚至说,对中国而言,阿罗约简直就是“死神之吻”,她对中菲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仍在,且仍将影响今后的中菲关系。
为什么菲律宾学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切都与阿罗约的贪腐丑闻有着莫大关系。尽管阿罗约在国际舞台上非常活跃,但在菲律宾国内,她却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其各种丑闻被曝光的频率令人咋舌。
仅以2005年为例,当年5月,“第一先生”米格尔•阿罗约和阿罗约长子胡安•米奇被曝出为菲律宾最大的非法赌博业提供庇护;6月,阿罗约被曝干预菲律宾选举,涉嫌选举舞弊,这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民众示威游行和数名关键内阁成员的辞职;9月,阿罗约又被指责挪用本应发放给菲律宾农民的化肥基金,将基金用于竞选活动。可以说,阿罗约积极同中国开展合作、为菲律宾谋求经济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自身在国内政治上的失分。
然而, 随着阿罗约各种丑闻的不断发酵,她主持签订的一系列中菲合作项目也受到了牵连。2008年初,《远东经济评论》刊登了一篇题为《菲律宾在南海的拙劣行径》的文章,文章将矛头指向了中、菲、越三国于2005年签订的《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根据协议,三国国家石油公司将联手收集南海协议区内的地震数据,并表达了三方联合考察石油资源储量的意愿。文章批评三方协议缺乏透明性,并指出“菲律宾同意进行联合考察的区域包括中国和越南没有提出声索的、菲律宾合法拥有的大陆架”,称“一些人会说这是对菲律宾的出卖。”该文章一经刊出便在菲律宾引起了轰动。菲律宾国内反对派很快将中菲南海合作与阿罗约政府的腐败联系在一起。
批评者认为,阿罗约以出卖国家主权的方式,换取来自中国的贷款以及在其他一些商业合作项目上的支持。有人甚至怀疑,阿罗约本人及其亲信在这些合作项目中有经济利益并收受贿赂。在不利的国内舆论背景下,三方协议在2008年到期后没有得到续约。
2008年可以说是中菲关系出现转折的关键一年,中菲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正是在这一年遭到了“污名化”。2008年以前,南海问题并未成为菲律宾民族主义集中爆发的议题。美国兰德公司在其200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曾指出,中国很少作为一个议题出现在菲律宾政治中,菲律宾人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针对美国,对华政策制定更多地受精英政治而不是大众政治的影响。但是,在同菲政府腐败的问题扯上联系后,南海问题便引起了菲律宾民众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