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夏普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接受富士康发出的收购要约,而不是日本政府支持的基金“产业革新机构”(INCJ)发出的竞争性要约,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Terry Gou)数年来对这家日本显示屏制造商的追求似乎终于修成正果。
但周四晚富士康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声明,称收到夏普提交的一份“新的关键文件”。
声明称:“我们已经在当天(即夏普召开25日董事会前)通知夏普,我方必须厘清内容,并在双方达成共识之前暂缓签约。”
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此事与夏普财务状况的新增细节有关,但这名人士表示,郭台铭并没打算退出这笔交易。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鸿海(Hon Hai)董事长郭台铭应该当心。该公司收购夏普(Sharp)的提议似乎存在缺陷。修订过的协议好了一些,将使鸿海获得对夏普的控股权,但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没有解答。
昨日,夏普表示将通过向鸿海发行普通股募集35亿美元,并通过向其发行一批优先股再募集9亿美元。这项交易的价格比夏普在上个交易日收盘时的股价低了三分之一,将使鸿海获得夏普的三分之二股权。鸿海还拥有在2017年7月或之后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再获得5%股份的选择权。
在此之前,夏普股东一直预期夏普将被以约为市值两倍(或是市值加上债务总值;人们始终不清楚到底是哪一个)的价格整体卖出。这一前景使夏普股价从1月低点上涨了三分之二。夏普将保持独立的新闻又使其股价下跌14%。
对于鸿海股东而言,这笔交易就有利得多了。比起全盘收购一家几近破产的亏损企业(并且为了这个特权向其股东支付巨额溢价),现在资金将用于夏普的资本重组。
然而,尽管拟议的交易结构已得到具体说明,鸿海进行这笔交易的理由依然迷雾重重。鸿海没有概述其对夏普的计划,也未曾阐述其战略思路。夏普的屏幕技术似乎是吸引鸿海的主要因素,但这项技术本身无疑不值得鸿海支付这样的价钱。
这笔交易还没有板上钉钉。昨日收盘后鸿海表示,从夏普获得了“新的关键信息”,“并在双方达成共识之前暂缓签约”。鸿海也应该提供一些关键信息,告诉人们它究竟想从这笔交易中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