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就是2016年1月6日,此次氢弹试验,也是金正恩执政后的第二次。此前,朝鲜曾在进行第一、二、三次核试验的一两天前和中美两国打招呼,但朝方本次并未向中国和美国提前通知核试计划。
据朝鲜媒体报道,朝鲜方面6日进行了氢弹试验。朝鲜在外界监测到两江道白岩郡当天发生地震后的3个小时后公布了这一核试验消息。朝鲜第一枚氢弹试验成功的声明不仅震动了东北亚的地壳,更在世界范围掀起波澜。再三无视国际社会的警告、公然违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而强行实施核试验的朝鲜,再一次站上了国际社会舆论谴责的风口。朝鲜“一意孤行”进行核试验究竟为哪般,联合国对朝鲜经济制裁的收紧是否势在必行等多项亟待解决的问题仍牵动着东北亚乃至全球。

国际军控专家通常认为,第一次核试验仅取得部分成功,第二次实验基本成功,第三次试验证明朝鲜基本掌握了原子弹初步技术。
目前,公认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只有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第三次核试验距今不足两年,朝鲜真的跨越常规,依靠前三次不完全成功的核装置试验掌握这一技术吗?

真假氢弹
昨日上午9时30分,各国地震台网皆探测到朝鲜境内发生了一次地震,且位于中朝边界的延吉、珲春、长白县等地均有明显震感。两小时后,朝鲜官方通讯社朝中社便宣布了朝鲜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据悉,这是朝鲜自2006年以来进行的第四次核试验,同时也是第一次氢弹试验。
但是,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却引发了各方质疑。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数据,此次朝鲜核试验引发的地震强度为4.9级,震源深度为0千米。军事专家分析称,由震级分析,此次朝鲜核试验充其量为几万吨的当量,距离动辄可达几十万吨乃至几百万吨TNT爆炸当量的氢弹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从数据来看,专家很难支持“氢弹试验”这个说法,但也不排除朝鲜已具备小型氢弹技术的可能性。
不过,不管朝鲜这枚“氢弹”的试验成功是真是假,因与国际社会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背道而驰,朝鲜的举动还是引发了世界的谴责。对此,韩国政府当日发表声明,谴责朝鲜进行氢弹试验,同时敦促朝鲜以不可逆的方法销毁全部核武。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升级,韩国军方宣布上调对朝警戒级别。
除了韩国,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多个国家也均对朝鲜的核试验发表反对声明,并希望维护朝鲜半岛的无核化与地区稳定。
其中,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中国政府对朝鲜的核试验“表示坚决反对”,并将强烈敦促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采取任何恶化局势的行动。
韩国政府表示,关于朝鲜无视韩国和国际社会的多次警告,明确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并强行进行第四次核试验一事,韩国将予以强烈谴责。据韩中社报道,韩国总统朴槿惠总统称,韩国政府将在与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下,让朝鲜必须为此次核试验付出相应的代价。而青瓦台国家安保室第一次长赵太庸也表示,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国际社会绝不容忍朝鲜拥有核武器,要求朝鲜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规定,以全面、可核查、不可逆的方式废除所有核武器以及核、弹道导弹项目。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朝鲜此举是对日本安全的重大威胁,决不能容忍。并在6日傍晚召开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的相关阁僚会议上作出指示,要求考虑朝鲜的反应和国际社会的动向等因素,包括单独推出制裁措施在内,研究对朝鲜采取坚决措施,并与美国一同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就此朝开紧急会议。
俄罗斯政府对于朝鲜这次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也大不悦。俄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朝鲜宣布成功试验氢弹会激化朝鲜半岛局势。但是希望各方在获悉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后,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呼吁在六方会谈的框架下,妥善解决朝鲜半岛问题。
正在北京进行为期两天访问的英国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在自己的推特上表示,如果有关朝鲜进行氢弹试验的消息是真实的,那么这是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严重违反和挑衅行为,我对此表示无条件谴责。
在朝鲜政府声明中被指名道姓提到的美国,却表现得比较冷静。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內德·普赖斯(Ned Price)在官方推特账号发表声明,表示已得知朝鲜半岛发生的“地震”活动,但目前对朝鲜单方面的声明无法做出判断,将与地区伙伴紧密合作进行监测,对态势做持续评估。“我们对任何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行为予以谴责,并再次呼吁朝鲜遵守其国际义务与承诺。”普莱斯写道。

对于这次核弹实验,朝鲜扔出了“自卫”二字作为解释。根据朝鲜政府6日发表的声明,朝鲜声称核试是为应对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日益增加的核威胁、彻底保卫朝鲜自主权和民族生存权、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地区安全的自卫性措施。
这份声明还指出,只要敌对势力不侵害朝鲜自主权,朝鲜就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会在任何情况下转移相关技术手段。同时,声明也表示,美国一日不根绝敌视朝鲜政策,朝鲜便绝不会停止核开发,朝鲜军民也将不断强化核遏制力。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政治室主任董向荣指出,朝鲜核试验的“周期性”体现了朝鲜建立核武器经济发展进程的路线。董向荣表示,朝鲜在核试验的间隔期要发展经济,而当经济状况好转时就会搞核武器;此外,朝鲜也需要一定时间准备核武器所需要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同时,董向荣还表示,朝核问题自20年前便已显现,至今朝鲜仍在持续进行核试验问题,其实是反映了朝鲜一定要搞核武器的坚定意志。她指出,美国和韩国同盟在朝鲜周围频频进行军事演习,这对朝鲜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
此外,据统计,朝鲜去年在军需方面的采购位于全球第一位,这也可以看出朝鲜本国军事实力不强、对军事进口依赖强的问题,而核武器恰是“最省钱、最有效的安全保障”。因而朝鲜当局的核试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更是为了扭转南北军事实力不平衡而做的努力。

半岛无核化决不被震裂
根据世界达成的核不扩散协议,除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这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他任何国家拥核都是违反国际法的。更何况,朝鲜的核武器尚处于研发阶段,一旦核泄漏会出现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朝鲜半岛的安全造成威胁。
2005年9月,六方会谈发表共同声明,为一揽子解决朝核问题、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指明了方向。如今,该声明依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仍是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此时,朝鲜的任意妄为无疑将激化朝鲜半岛的矛盾。有关各方应摒弃对抗思维,尽早回到对话解决争端的轨道上来。
六方会谈始于2003年,目的是解决朝鲜核危机。
朝核问题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根据卫星资料怀疑朝鲜在开发核武器,但朝鲜并不承认。2002年,朝鲜宣布要发展核武器,并希望与美国进行双方会谈,但美国认为应该把涉事的国家都包括进去。最后两国同意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参与其中,共同商议朝鲜核问题。
六方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六国分别在2005年9月举行的第四轮第二阶段对话,以及2007年2月举行的第五轮第三阶段对话中通过两份重要协议,《第四轮六方会谈重要声明》和《落实共同声明起步行动文件》,简称“9·19”共同声明和“2·13”共同文件。
根据“9·19”共同声明和“2·13”共同文件,朝同意对一切现有核设施进行以废弃为目标的去功能化。2007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对宁边原子能研究中心5兆瓦实验性反应堆、后处理厂(放射化学实验室)及核燃料元件制造厂去功能化,并重申其不转移核材料、核技术或核相关知识,承诺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其余五国也有各自相应的责任,主要是为朝鲜提供新的轻水反应堆作为弃核补偿,以及承诺与朝鲜关系正常化。
然而,在六方会谈进入到第五轮,朝鲜在2006年10月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遭到各方谴责和制裁。朝鲜在每次核试验前有个特征,均会发射火箭。在当年7月,朝鲜就曾进行过导弹试射。
2009年,六方会谈进入第六轮两年后,在当年4月5日,朝鲜宣布发射了“光明星2号”卫星。一周后的4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谴责这次发射活动,要求朝鲜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禁止进行此类发射的1718号决议,联合国朝鲜制裁委员会也发表了新的制裁措施。
2009年4月14日,朝鲜外务省即发表声明,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将重启核设施建设,并于一个月后的5月25日,再次宣布进行了第二次地下核试验。
之后,六方会谈一直没有复会,已被认定为名存实亡。退出六方会谈的朝鲜在进行核试验时也愈加肆无忌惮。
2012年12月12日,朝鲜在没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突然发射了“光明星3号”卫星,并在次年2月12日,在北部地下核试验场成功举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引发震级为4.9的人为地震。
2013年3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第2094号决议,针对朝鲜在2月中旬进行的第三次核试验展开制裁。新一轮制裁措施在现有制裁基础上显著扩大了制裁范围,包括对朝鲜经济、金融制裁,将对与武器项目有关的资金流动实施管制,禁止成员国向朝鲜出口游艇、赛车、珠宝等奢侈品。此前,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已有四次之多。
自2009年至今,中俄美日韩一直致力推动重启朝核六方会谈。去年3月,韩国六方会谈代表黄浚局称,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和韩国就如何重启六方会谈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他认为应该将五国的共识传达给朝鲜,如果能证明朝鲜对于无核化的诚意,六方会谈可以重启。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应邀出访朝鲜,并参加朝鲜劳动党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时,就曾与金正恩就半岛问题洽淡过。 刘云山表示,半岛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利益,而中方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希望同朝方共同努力,早日重启六方会谈。
金正恩当时回应称,朝鲜正在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朝鲜愿继续为改善北南关系、维护半岛局势稳定作出努力,希望有关各方共同努力。而今日朝鲜宣布的氢弹试爆,却或将让朝鲜半岛的局势,乃至东北亚的安全问题更加恶化。
目前看,短期内针对朝鲜单方面核爆的行为,包括半岛核问题的主要当时方在内的国际社会应能快速做出反应,联合国安理会也有可能通过进一步谴责和制裁朝鲜的决议,朝鲜的行为只会加剧目前的孤立。而随着来年美国新政府的上台,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主掌白宫,都会对朝鲜采取更加严厉的姿态。但正如朝核问题发展轨迹所表明的,谴责和制裁在遏制朝鲜核试验方面的效果甚微,无法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
另一方面,中国现代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卫东指出,虽然朝核实验带来了不安全隐患,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朝鲜的长期敌对状态。任卫东表示,如果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敌对状态不改变,这个威胁就永远不会消除。
朝鲜和美国两国间的僵持由来已久。1953年,美国与朝鲜虽然签署了停战协议,但本质上仍表示两国之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因此朝鲜的危机感从未解除。因此,任卫东认为,朝核问题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在朝鲜半岛用和平机制代替停战机制,世界各方应该推动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实现自主和平统一,而非武力对抗。
董向荣也指出,其实美国在对待朝鲜核问题上的态度并不够积极。她称,如果按优先性进行排序,朝核问题在美国看来严重性远不及伊核问题。董向荣表示,如果美国能够更加积极应对朝核问题,问题应该能够较现在得到更快解决。
附:氢弹研制进程中,通常需要迈过几道门槛。
1.氢弹构型是首要难关
首先是构型理论关。
氢弹技术成熟于20世纪60年代的技术,随着五十年来各种相关材料不断公开,氢弹原理已经逐渐曝光:目前仅有的两种氢弹构型是美国的“泰勒-乌拉姆构型”(简称“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二者本质上是类似的,即氢弹包括初级和次级,初级依靠裂变能量爆发出的X射线,引发次级的聚变反应(可以通俗地比喻为“点火”)。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达到点火条件”是氢弹构型设计的核心;相应的,初级裂变材料通常为铀或钚,次级聚变材料通常采用氘氚或者氘化锂。
但是,即使初步了解了构型的大概布置,也只是完整构型设计的第一步——因为这个构型本身是不符合物理直觉的——通俗地说,把次级放在原子弹旁边,应该是原子弹一炸,次级就会被“吹”扁,也就难以产生核聚变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故事是,当年许多物理大师在这样的物理直觉上栽了跟头。比如在前苏联,恰恰是由于有很多极为优秀的力学专家,因此反而在氢弹研制初期直觉认为“此路不通”。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则稍好一些——他计算后发现次级变形限度要求太高,需要加个保护套,然而保护套又会强烈吸收能量,导致无法点火,所以他最初也放弃了这一思路。直到后来乌拉姆又重提此事,泰勒忽然发现自己可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细节,于是两人重新计算,才有了后来所谓的“泰勒-乌拉姆构型”。
故事听起来简单,而事实上这样一个反直觉的设计,既要利用原子弹的裂变能量,又要保证次级的形变,显然还需要许多方面的其他设计和验证的完美配合才行——这就涉及另外两个关口,“多学科协同”与“试验验证”。
2.“学科协同”与“试验验证”必不可少
先说第二关,“多学科协同”问题。
“核武器”这个名称的暗示作用,让许多人误以为核弹研究主要是核物理研究,其实不然。核武器物理设计的中心问题是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和材料特性方程组(物态方程、化学及核反应方程、辐射自由程问题等问题)的耦合求解问题。
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周围,涉及等离子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加速器物理、凝聚态物理、爆炸力学、热力学、光学(高速摄影及光子学、光谱学、激光物理等)、化学(放射化学、固体化学、核化学等)、计算机科学(巨型计算机、大规模科学计算方法等)等十余个大类上百个小类的学科体系。
这些学科编织成一张互相交叉的学科网络。几乎每一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个学科的协同。一个国家,要建立如此众多的学科门类,在每一个学科都有相应的人才,需要相当强大的基础国力。
学科协同发展的困难在于,由于核武器动作过程是以瞬时、高速、高温、高密度和高能为主要特征的,而这种极端条件下的研究往往不是上述学科的热点领域,因此核武器理论设计中所需的知识积累和参数积累很难从公开资料中获取,需要通过核武器研制部门的专题规划和专题研究才能解决。
接下来就是第三关“试验验证”,也就是必须建立起能够再现这些极端条件的实验场地和设备,来验证关键参数。
如前所述,通过一个反物理知觉的构型实现氢弹,是需要多个方面设计的精妙配合的,而设计问题说到底还是工程问题,需要通过试验来确定关键参数。这也正是美苏两国甘愿斥巨资进行上千次热核试验的原因。美国在此方面技术极为先进,其原以为今后可以靠海量试验数据加上全球先进的巨型计算机可以模拟核试验。但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其核武库的老化研究以及新型核武器设计方面,计算机模拟能力仍然是有差距的。换句话讲,在核武器研制中,核试验是一个无法避开的环节。
具体到氢弹,无论哪个国家,都必须走过“核爆炸装置——武器化原子弹——氢弹”这样一条必由之路。氢弹次级点火的前提条件,就是初级必须当量够大且分量够轻——而这恰恰是原子弹武器化的基本要求。而且,所有做成氢弹的国家,还必须先做一次增强型原子弹的试验,即在原子弹核心放置一些氘氚混合物,使之在原子弹爆炸的高温高压之下发生聚变反应并放出大量中子,从而加快外部包裹裂变材料的裂变反应过程,以大幅提高裂变材料利用效率。这就是“聚变助爆式裂变武器”。这种试验对于验证当量计算与调整、聚变时间、点火温度都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技术恰恰是开展氢弹设计的前提。
3.足够的核材料与国力是基础
研制氢弹的第四关是要有足够的核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氢弹,初级的裂变材料和次级的聚变材料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裂变材料钚还是聚变材料氚,都依赖于反应堆来生产。外媒根据现有材料分析推测,朝鲜恐怕难以生产足够的聚变材料。
最后一关就是工业能力和经济能力问题。生产核材料(铀、钚、重水、氘、氚、锂等)需要庞大的同位素工厂,需要涉及重工业企业为反应堆生产关键部件,而且核试验本身也需要进行规模巨大的工程建设(地下核试验的坑道绵延数公里,深度达地下几百米),还要有复杂、精密、数量巨大的核测设备。
可以说,核武器及其试验的基础,是对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的全面检验;如果给出一个形象但不太严密的估计,可以说,在各领域技术障碍均已消失的假设之下,对于一个中小国家,投入全部工业能力运转一年,也许可以进行一次氢弹试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要发展氢弹,需要解决多重技术、工业与经济困难。对于任何国家的科研人员而言,要在氢弹构型理论和多学科协同设计方面取得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谁都不可能脱离核武器试验规律和现实生产能力。正常情况下,一国不可能另辟蹊径,不经足够试验即可抵达氢弹试验成功的彼岸,更不能脱离核材料生产和试验所需工业能力的限制。
4.运载工具亦是难题
除了氢弹本身的研制之外,任何国家要研制核武器,都还面临运载工具的问题。
核武器要使用,就必须有运载工具,否则就相当于有子弹而无枪。传统上看,氢弹一类战略核武器的运载工具主要有飞机和导弹两类,目前以后者为主,特别是弹道导弹。
但是,要研制使用核战斗部的弹道导弹,同样要解决诸多问题。
首先,要完成核弹小型化的问题。
弹道导弹的运载能力有限,如果核弹不能小型化,缺乏可靠性(比如要经受发射震动和大气层外的考验),那就无法用于弹道导弹。核弹小型化对于中小国家而言同样存在障碍,一些国家能够突破核武器原理,但难以做出实用化的核武器,与此有密切关系。
其次,要突破再入段难关。
核弹头再入段是指核弹头从大气层外重返大气层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核弹头以十几倍音速的再入速度快速接近地面,弹体外部要经受大气摩擦带来的高温。弹体外部的复合材料能否承受这种高温,又是一国复合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同时,再入段还涉及打击精度、对抗反导等更高的要求。
此外,运载工具本身的效能、生存能力也是问题。
一国发展出火箭和初步的弹道导弹并不难,但难在发展高性能的导弹。导弹本身的性能暂且不论,仅就生存性能来说,便于陆地机动、方便长期贮存的固体发动机导弹显然优于液体发动机导弹。固体导弹本身又有技术高低——要实现同样的运载能力,有的国家可以做出短小精悍的型号,有的国家却无法实现导弹的相对小型化。
总之,要发展包括氢弹在内的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对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水平、社会组织结构都有极高的要求,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分析国际新闻时,也可以结合技术层面加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