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至少有五位分析师调降苹果的目标股价,对iPhone 6S及6S Plus出货放缓做出回应。
不过目前还没有拉响警报。
满地可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团队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我们持续认为iPhone近期销量疲软是因为严格比较的关系,而不是连续成长力道有变化。”这家券商将苹果目标股价调降至133美元,原本为142美元。
苹果股价周五收盘上涨0.53%至96.96美元。
Cowen & Co将3月当季iPhone销量预估下调至4,700万支,此前预估为5,300万支。该券商将苹果目标股价由130美元下调至125美元。
JMP Securities分析师团队调整的幅度最大,目标价下调15美元至150美元。
JMP分析师团队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这些调整只是一些跟进举措,因为有关iPhone需求趋势的负面讯息自2015年12月初以来就持续累积。”
数据显示,苹果目标股价预估中值为145美元。
虽然分析师多认为iPhone近期销售疲软,但他们预期在推出新设计的iPhone 7之后需求将会回升。
蒙特利尔银行旗下哈里斯银行首席投资官杰克·阿布林(Jack Ablin)表示,他持有苹果股票。即便苹果股价下滑,他依旧认为苹果股票物有所值。“苹果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凡的成长故事,我们希望其增长能够继续,” 他表示。
Pacific Crest Securities分析师团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虽然下调目标价,我们仍看好苹果的风险/回报,因我们预期iPhone 7周期将录得成长,应会带动2016年股价上涨。”该券商将苹果目标股价由142美元下调至132美元。
苹果将于1月26日公布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该公司股价在过去一个月已经下跌18%。瑞银和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的分析师在周四下调了他们对于iPhone的销量预期。在此之前,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摩根大通等公司也已下调了iPhone销量预期。
十多年来,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分析师吉恩·蒙斯特(Gene Munster)一直在研究苹果。他表示,苹果股价的大幅下滑让他感到震惊。来自苹果供应链的消息令投资者感到困惑,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的情况下,选择抛售苹果股票。
“投资者不能在一个未知环境下做出决定。而现在,投资者就是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抛售股票,”蒙斯特表示。他认为,在苹果发布第一财季财报后,该公司股价将开始反弹,因为财报能够让投资者进一步了解苹果所处的市场位置。
苹果尚未置评,也没有提供任何关于iPhone的独立数据。
分析师将iPhone销售放缓的原因,归结于整体智能机市场的饱和以及消费者购买新手机需求的下降。苹果目前还处于新手机发布前的淡季,新一代 iPhone一般都会在9月份左右发布。2014年,在大屏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发布前,苹果面临类似的投资者压力。

苹果蒸发500亿背后
从去年iPhone6大卖推动苹果达到盛世之年到今年的销量大滑坡,苹果到底怎么了?撇开产品创新力度等因素不谈,如果我们来盘点回顾下苹果从销售、营销策略到供应链策略等系列问题,可以知道这是苹果系列错误叠加的结果。
而苹果大砍30%的订单来消化积压的库存,这事实上是在iPhone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从这里可看出iPhone6s面临的低迷境况可能要超过iPhone4s与iPhone5s两代产品。甚至iPhone6s的低迷境况已经影响到产业链供应商。
受减产影响,据称台积电16nm FinFET Plus产线利用率已经降至50%,大立光前月营收大减三成,供应液晶面板的日本显示器、韩国的LG显示器、夏普和供应摄像头用图像传感器的索尼以及供应电子零部件的TDK、等众多苹果产业链相关厂商纷纷因苹果供货量减少而受伤。甚至,苹果股价跳水的负面效应已经传导给供应商,其中夏普、Japan Display、和硕联合等公司的股价分别下滑了3.3%、3.5%和5.7%。富士康也已经提前休假。
早在2015年10月下旬,美国《巴伦周刊》就指出,苹果当时已将iPhone 6s/6s Plus的元器件订单削减15%,以此来应对销售疲软的情况。
目前来看,苹果库存积压过多,大幅度削减订单,即说明苹果此前并没有对升级与创新幅度不足的iPhone6s的需求有正确与理性的预判。这缘于一个事实,也就是说,2014年iPhone6过于畅销已经让苹果对于自身品牌过于高估。苹果盲目预判了3D Touch的前景,认为它对于科技发烧友或者果粉来说可能会很酷,而苹果的盲目自信继而给iPhone6s的销量定下了一个很高的目标,此前苹果的目标是年底达到9000万台,导致供应商产业链供货订单过多而导致目前库存大量积压。
要知道iPhone 6系列此前在2014年第三季度到2015年上半年出货量屡创新高,带动鸿海、和硕、大立光、可成与臻鼎等供应链业绩节节攀升。在苹果的竞价抢单策略推动下,供应链业者良率得到提升,规格、效能与软硬件整合均持续强化,但时间到了2015年下半年,由于苹果对自身品牌与产品的盲目自信而罔顾市场饱和与消费者需求萎缩的事实将iPhone6s的乐观销售预期传导给产业链,导致供应商纷扩大产能,适应苹果订单规模扩大生产与投入。而目前供应商受伤库存积压订单萎缩,是苹果对自身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审视不足与盲目激进的销售目标导致的结果,目前来看,苹果可能需要复盘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战略与销售目标预期与产业链策略。
苹果如今大砍供应链订单导致产业链供应商业绩下滑、股价受挫,其负面效应是,可能会降低苹果对产业链的掌控力以及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与话语权。供应商对苹果的销售前景的质疑可能不利于苹果未来推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另外,iPhone6s销量不佳多少也缘于此前双供应链策略失误。我们知道,今年10月份,基于苹果芯片门导致的港台退货潮,苹果首次将芯片也采用双供应商策略,这意味着苹果为追求供货量保证产能而冒了一个险,不同芯片性能存在的差异与缺陷被极度,最终引发了港台退货潮。它引发的是蝴蝶效应,连带而至的则是苹果的品牌与口碑与iPhone6s未来的销量。一旦销量弱化,也将影响到苹果未来的股价走势。
苹果继续沿用16G版是苹果严格计算利润后的结果,也体现一种微妙的营销思路。在升级软件与硬件的同时,却坚持在入门存储容量16G标准上不动摇,意图进一步压缩16G版本的生存空间推动用户选择64G版本,谋求利益最大化,这暗合经济学中的“诱饵效应”。然而在创新达不到用户预期的同时,苹果却没有对用户的忠诚度抱有危机感,导致16G被许多用户与业内人士吐槽,继而也影响了iphone6s的品牌、口碑与销量。
另外,相对于国产厂商与三星,为推动旗下产品销量,苹果也并没有有针对性的策划过相关品牌公关事件,品牌营销活动少之又少,库克即便开通了新浪微博,也少有面向中国市场借势营销讨好用户之举。而我们再看同样谋求在中国迅速推进业务的Uber,Uber短时间内在中国市场迅速火爆,部分原因也归于系列亲民的事件营销策划,比如Uber在西湖推出了“打船”;在后海可以一键叫到人力三轮;找工作的学生可以用Uber“一键叫高管”等等诸如此类,也使得Uber有效拉近了与目标受众的距离。我们不能总是说苹果傲慢,而是作为一家面向消费者市场的科技公司,与消费者进行良性沟通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基于3D touch,通过社交媒体对用户传递其创新点与产品价值也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苹果没有,这导致iPhone6s的唯一亮点在消费者心中也远远未达成消费欲望与足够的话题与眼球冲击力。
另外,苹果对潜力巨大的印度市场的进攻始终有心无力,而印度可能是全球仅剩不多的具备巨大增长潜力的智能机市场,苹果却始终未抓住印度市场的人口红利,参照中国市场可知,人口红利的市场也就是几年的时间风口,但苹果由于其本身的高端市场的定位,导致其一度错失该市场,由于印度政府将移动设备的进口税率由原本的6%大幅调高至12.5%,导致售价本已较高的iPhone6s在印度市场价格成为全球最高,最终iPhone6s在印度市场销量惨淡也在预料之中,但苹果却将iPhone 6s 在印度市场的首批供货比去年 iPhone 6发售时的供货提升了 3 倍。这里看出苹果对区域市场的价格并没有足够的敏感,其撇脂定价法也不适用印度市场。
iPhone6s在印度的销售,不仅受价值、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印度国情政策、市场竞争程度和市场结构的制约。从这里可以看出,苹果一度铺开供应链订货,却并未针对区域潜力市场做有效的市场分析,也未做足够的销售努力,其库存积压销量低迷也在情理之中。而未来2~3年则是非常关键,目前来看,该市场可能依然会是印度本土厂商、国产手机与三星三分天下,如果在未来2~3年,苹果始终无法快速渗透印度市场,那么一旦印度人口红利风口一过,苹果想再度创造iPhone6那样的销量奇迹将难上加难。
当然,对于苹果的盲目乐观,投资人与供应链并未给苹果以足够的预警与提醒,综上所述,iPhone6s减产30%订单消化库存,撇开市场饱和等客观因素,从主观上看,也是苹果系列策略失误不断累积与叠加的结果。拉动iPhone6s未来几个月的销量可能已不是苹果的核心目标,苹果或已全身心投入到iPhone7的战役之中。iPhone6s的低潮对于苹果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用户回归理性或让苹果重新立足现实,审视自己的产品创新不足的事实与销售、供应链以及品牌营销、区域潜力市场铺货与市场分析等诸多环节的策略,推动建立有效的市场预判机制与创新机制。让具备创新力的苹果回归是资本市场、用户、以及库克最愿看到的,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在低潮之后,苹果正在酝酿的是下一个高潮。
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