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财网讯】-市场上有一句口头禅,你不应该“对抗”美联储。政策制定者通过收紧“金融条件”来对抗通胀,而广泛的市场反弹往往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按照这种思路,当市场多头无视全球金融领域最强大的决策机构时,他们只是在自找麻烦。但如果你相信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的话,这种想法就不再十分准确了。
在美国股市今年上涨14%之后,鲍威尔周三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他想要的话——在葡萄牙辛特拉由欧洲央行主办的一个小组会议上,用下巴把市场拉回原位。他不仅传球,而且似乎暗示给了多头们放行的信号。当主持人兼CNBC记者萨拉·艾森(Sara Eisen)问及最近的股票和债券上涨是否“适得其反”时,鲍威尔听起来似乎基本上没什么意见。
艾森问: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反弹会对你产生反作用吗?我的意思是市场在和美联储作对。市场认为你离终点越来越近了,我的意思是,这确实让金融状况变得更宽松了。
鲍威尔称:我以为你不能和美联储对抗,不是吗...(暗自发笑)
艾森问:你不能对抗美联储,但他们在对抗美联储!这对你来说是个问题吗?
鲍威尔称:我根本不这么看。老实说,我们的工作不同。我们的工作是将通货膨胀率降至2%,并保持最大限度的就业。那是我们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所想的。我们看数据,这才是我们关心的。市场会做出反应——市场的不同部分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当然,对鲍威尔经营哲学的描述并不新鲜,但听到他在市场反弹之际如此恭顺地讲话,就很能说明问题。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国家金融状况指数显示,自2月初以来,金融状况一直很宽松。
事实上,情况甚至比2022年8月更容易,当时关于美联储“转向”和股市反弹的喋喋不休似乎促使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经济研讨会上发表了简短、直接和响亮的鹰派讲话,许多美联储观察人士认为这是为了让市场回归原位。艾森在周二的提问中熟练地提到了杰克逊霍尔的比较,是这样的:
艾森问:但去年你似乎确实希望股市走弱。你在杰克逊洞用了痛苦这个词。看起来你试图传达的信息是,今年的金融环境应该收紧,而不是太紧。是这样吗?
鲍威尔称:不完全是,不。我们当然会在金融状况下工作,这就是我们所做的。我们做的和说的所有事情都通过金融状况影响实体经济,这就是它的工作方式。但这是更广泛的金融条件。所以我们不专注于任何一个市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哦,让我们对这个市场这样做吧。’只是在一般情况下,让我们沟通我们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金融状况调整,这真的是我们所能做的。
很难相信鲍威尔像他暗示的那样对去年的市场结果漠不关心,但他显然不认为自己需要阻止今天的风险反弹。一个原因是,从去年夏天的反弹到今天,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年前,核心通胀仍未见顶,人们普遍不确定通胀预期将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稳定。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仍然被广泛误解,政策制定者似乎认为他们需要使用他们所能使用的所有工具来防止通货膨胀上升或变得根深蒂固——包括激进的游说。
大约10个月后,通货膨胀显然已经见顶;通胀预期得到控制;央行官员们已经收集了更多的证据,证明是什么首先推高了价格。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将希望对经济保持一定的克制,但目前尚不清楚金融状况的适度宽松是否阻碍了他们的努力——股市上涨肯定不是问题。自10月份的低点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累计上涨22%,而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已从6.3%降至4.4%(报告的核心指数更为坚挺,但滞后的房地产反通胀应会很快弥补这一点)。
已故投资者马丁·茨威格(Martin Zweig)准确预测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崩盘,他提出了“不要与美联储对抗”的格言,多年来,这一格言通常对投资者很有用。这句话在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执掌美联储期间或许最为有力,当时,关于股票和房地产的“财富效应”的讨论在政策制定圈子里非常流行。按照这种想法,更高的投资组合价值和房价让人们感觉更富有,这让他们更有可能花钱和刺激需求——通常是净积极的,但如果你在抗击通胀,可能是净消极的。文字记录显示,格林斯潘本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感到不安,认为股市反弹可能会阻碍他实现抑制通胀、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金发姑娘”经济目标。当然,他最终克服了这一点,并允许反弹继续。但今天的央行官员很少像格林斯潘那样热情地讨论财富效应,而是更喜欢通过更广泛的“金融状况”来讨论股票。
毫不怀疑,茨威格的智慧在2022-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的早期为交易员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当时政策制定者面临着通胀恐慌,人们对其根源知之甚少,也不知道终点。在这种情况下,鲍威尔和他的同事们显然有动机假设一切——甚至是股票市场——都是他们最后阶段的潜在威胁。2023年6月的情况远没有那么可怕,当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时,鲍威尔没有理由压制反弹。
那么“不要与美联储对抗”有错吗?还是过时了?需要确信有一天它会再次有用。但目前看来,与一家明确承诺不反击的央行对抗似乎没有太大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