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财网讯】-亚洲新兴市场在多年积累外汇储备后,是时候收获回报了,它们已成为风险投资者的最新目的地。
尽管没有哪个市场能够毫发无损地度过2022年,但从印度尼西亚到韩国和菲律宾,各国正收获着25年来为重演上世纪90年代末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动荡所做准备的回报。尽管美元反弹,但亚洲新兴货币的表现大多好于日元和欧元等传统避险货币。该地区的债券是今年罕见的亮点,这一年全球债务进入了一代人以来的首次熊市。
亚洲正受益于良好的管理和良好的运气。通货膨胀比全球大部分地区都要弱,当地决策者不仅建立了创纪录的外汇储备,而且还适度动用了外汇储备。审慎的财政政策和冷静的危机管理一直是常态,尽管这些储备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缩水,但仍高于过去十年末的水平。
“亚洲新兴经济体在保持低通胀的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瑞士再保险(Swiss Re)首席经济学家杰罗姆·海杰利(Jerome Haegeli)表示,“能够避免类似滞胀状况的国家——我们目前认为大多数亚洲国家都会——可能会获得竞争力。”
今年迄今的表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看涨的亚洲新兴市场投资者的正确性。彭博新兴亚洲债券指数今年的总损失约为9%,相对好于美国国债指数的11%,或全球新兴市场指数的跌幅超过16%。
这导致全球投资者重返亚洲。印度和印度尼西亚8月份录得外国债券净流入,为至少6个月来首次增加,而全球资金自5月份以来首次涌入泰国债券。新加坡Natwest Markets策略师高尔文·介(Galvin Chia)表示,在大多数亚洲经济体,外国债券头寸仍未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这表明即使宏观环境再次收紧,资本外流的可能性也较低。
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的海杰利指出,亚洲相对较低的出厂价格是该地区前景好转的一个关键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该地区幸运地避免了最严重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因为东亚对俄罗斯能源或乌克兰小麦的依赖程度较低。
亚洲经济体积累的外汇储备帮助缓冲了今年市场动荡的影响,这场动荡引发了至少10年来最大规模的股票外流。随着储备的减少,出现了一些警报,但它们仍高于2019年底的水平。亚洲新兴市场的总持有量为2.6万亿美元,去年10月达到2.8万亿美元以上的峰值。
摩根大通私人银行(JPMorgan Private Bank)驻新加坡的亚洲投资策略主管亚历山大·沃尔夫(Alexander Wolf)表示:“过去一年,建立起来的外部缓冲已被严重消耗——公共和私人债务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大宗商品进口增加正在侵蚀经常账户盈余,实际利率为负,这意味着对资本外流的缓冲减少了。”
东南亚尤其显示出一定的宏观经济弹性,制造业PMI显示这些国家都在扩张,与韩国和台湾的收缩形成鲜明对比。困扰北亚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庞然大物——可能是该地区的致命弱点。摩根大通根据经常账户水平、外汇储备和收益率缓冲来判断各国脆弱性的指标显示,泰国和日本是最弱的国家,中国、韩国和印度排在第二弱。
包括罗伯·萨巴拉曼(Rob Subbaraman)在内的野村证券(Nomura)分析师在9月13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30个主要经济体中有7个不太容易受到硬着陆的影响,亚洲经济体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台湾、菲律宾和印度。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受到疫情拖累,也拖累了该地区的出口需求。这种疲软的部分原因是人民币贬值,上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了7的关键心理关口。但中国一直在寻求财政和货币宽松政策,以缓解经济中任何潜在的硬着陆,最近8月份的工业生产、零售销售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显示出复苏的初步迹象。
"亚洲仍有抵御风暴的缓冲空间。"新加坡abrdn Plc的主权债务投资经理杨进·李(Jin Yang Lee)说,他认为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的债券以及韩国市场都有机会。“总的来说,面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亚洲的政策制定要谨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