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当国内共享单车市场战至正酣之际,大洋彼岸,美国各大城市开始出现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以及共享自行车的身影,任何人只需要打开手机,扫描车把上的二维码即可解锁出发。
这一年,华人鲍周佳、孙维耀在硅谷「照猫画虎」创办了 LimeBike(后改名 Lime),提供无桩单车、电动单车以及电动滑板车的共享服务,不到一年时间便获得超 3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 11 亿美元,并快速将业务延伸到加州、佛罗里达、华盛顿……
差不多同一时间,由 Lyft 和 Uber 前高管 Travis VanderZanden 创立的 Bird 也将自家的共享电动滑板车搬到了城市街头,并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 4 轮融资,总金额超 4 亿美元,不仅成为当时最快到达 10 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更在 2018 年 6 月达到了 20 亿美元的惊人估值。
这是硅谷曾经的疯狂故事,在对共享出行未来的憧憬中,具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电动滑板车、两轮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成为投资人们的心头好。
过去 5 年时间,投资者向欧美「微出行」公司共投资超过 50 亿美元——这是海外共享电动车曾经的黄金时代。
每周,以 Lime、Bird 等品牌为代表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品牌,都会新增数千辆电动滑板车,并疯狂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
Lime、Bird、Spin、Link、Lyft...... 这些名字与他们的电动滑板车,不但占领了街道中的突出位置,也占领了各大投资机构的头版位置。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这些曾经的独角兽却不得不面对惨烈的市场洗礼。
曾经估值 23 亿美元的 Bird 通过 SPAC 合并上市,如今股价不到 50 美分,估值仅为 1.35 亿美金,呈现一二级市场倒挂情况;而号称全球最大共享电动滑板车运营商的 Lime,估值一度达到 24 亿美元,但在之后的融资中估值不断缩水,跌落到 5.1 亿美元,缩水 79%,曾宣布将在 2022 年上市的消息之后,如今也谨慎地选择了继续等待。
很显然,曾经性感和诱人的共享出行故事变得不再那么讨喜,当初投资人和媒体有多热情,现如今就有多嫌弃。
这一切背后,以电动滑板车为代表的「微出行」服务,在海外究竟遭遇了什么?
中国供应链+共享出行+海外资本市场,这是最初海外投资人对共享出行市场疯狂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曾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大战中,海外资本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并寻找到了合适的标的。
在美国,以 Lime 和 Bird 为代表的参与者们,找到了以无桩单车、电动单车以及电动滑板车为核心的「出行三件套」,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短途出行需求,这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Lime 创始人孙维耀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电动滑板车的周转率很高,常常在它『触地』之前,就有人预约使用了。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滑板车的使用率高;而长距离出行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电动车;城市中喜欢运动的人群,则更愿意使用共享单车。」
「在成本回收方面,电动产品更有优势。因为用户更有意愿多付费以享受更好的产品体验,但产品的成本也较高,比如需要更换电池或充电。」
在独角兽们构想的蓝图中,占据 C 位核心的实际上是电动滑板车,不仅因为其占地面积小,速度快,操控方便,也因其包含科技和环保属性带来的附加价值。
数据显示,美国 90 后持有驾照的比例从 80 年代的 91%,已经降低到 2014 年的 77%。大量无车人士的存在,再加上共享电动滑板车所推崇的低碳模式,也顺应了新千年以来环保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加持」,成为「催熟」这些海外平台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Bird 和 Lime 等公司最初使用的电动滑板车,主要来自中国公司,这些产品具备的不仅仅是价格优势,还有更快速的产品定制,和较为庞大的产业链生态,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以 Lime 为例,从第一代滑板车产品到第四代滑板车产品推出,用时三年时间,但其前两代产品都由国内公司打造,从第三代开始由 Lime 自主设计,但依然依托于中国的成熟供应链体系。
为了让「最后一公里」的故事变得更有温度,Lime 和 Bird 也动用了一些平台「智慧」。
在某些地方,Lime 和 Bird 用户可以直接将户外的电动滑板车带回家,并在夜间为这些滑板车充电,再在早上归还到指定地区,这样一来平台会为用户支付一定的报酬,并以此解决电动滑板车乱停乱放问题。
由于疫情到来,全球交通出行领域受到了极大影响,即便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为主的共享电动滑板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这种不分国界的影响持续了三年,也极大影响了这些出行平台的业务。
作为出行过程「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人们通常会在乘坐地铁、公交等过程中穿插使用 Lime、Bird 等平台的产品,而疫情之后,所有公共交通领域都面临乘客锐减情况。
根据 City Lab 去年春季的数据显示,欧美和中国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乘客数呈现 50-90% 的骤减;光是纽约地区的北部地铁通勤系统流量减少了 95%;北加州的湾区捷运系统乘客数在 1 个月内减少了 93%。
此时,Lime、Bird 推出的「交通三件套」产品,使用率迅速下降便成为必然。
此外,不论是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还是自行车,这些采用了共享模式的出行工具,在疫情中的病毒问题带来了人们更深一层的顾虑,用户不能放心触碰他人刚触碰过的车。
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不管是商务还是个人出行,「怕在共享设施上感染病毒」都成为了人们拒绝使用微交通出行的主要原因。
这种活跃度的下降,直接影响了所有公司的营收。
2020 年秋季,Lime 在达到全球 2 亿人次的里程碑后,告诉投资者,公司在当年第三季度将首次实现正向现金流和正自由现金流,并将在 2021 年全年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