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推动着全球石油市场的需求增加
周二(9月1日),中国官方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于8月降至49.7,7月为50,这是该指数自2012年8月以来最低的水平。该指数低于50意味著萎缩。另外,财新传媒和研究机构Markit共同编制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也于8月降至逾六年低点。
受此影响,周二ICE布伦特10月原油期货价格收盘下跌4.59美元,跌幅8.48%,报49.56美元/桶。
在此前原油价格连续强劲三天内,GRZ Energy总裁Anthony Grisanti却预先警告称,交易者不要排除30美元油价出现的可能性。他对CNBC表示:“短短三天,我们就从超卖进入了超买状态。我们现在真的站定脚跟了吗?我没有那么肯定,因为我们现在依然面临着全球性的原油供应过剩。”
现在看来他的质疑是有道理的,短短三天的反弹无法说明原油摆脱熊市了,反而伴随美国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回到每桶50美元到55美元区间,受到刺激的美国页岩油公司纷纷拿出了新的产能,或者让闲置产能投入使用。
OPEC或打响油价50美元保卫战
美国银行(BOFA)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弗朗西斯科·布兰奇(Francisco Blanch)日前在报告中表示,BOFA分别将2016年及2017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从62美元/桶和70美元/桶下调至55美元/桶及61美元/桶。
BOFA预计,随着非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原油产量的减少,油价将从当前水平反弹。至2016年第二季度,美国的日均原油产出将下降100万桶。从现在到冬季,季节性需求日均将增长了100万桶,中国的货币刺激政策也有助于原油需求的复苏。2016年至2017年,布伦特和WTI原油溢价将缩小至2美元。
BOFA表示,如果新兴经济体原油需求继续减少的话,OPEC将不得不打响原油价格每桶50美元保卫战。
届时OPEC将改变其原本的政策,即减少原油输出使布伦特原油价格维持在每桶50美元之上。
中国仍是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普氏能源资讯日前发布报告称,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最大贡献国,中国的原油进口结构也将逐渐变化。
普氏能源资讯亚太原油和炼油产品管理总监Karen Chan认为:“中国正在推动着全球石油市场的需求增加,而且对成品油供应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投资者和石油公司非常有兴趣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石油消费规律和炼制能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上月在迪拜现货市场大举购油,购买量接近现货供应量的90%。亚洲油市基准价迪拜油价因此被明显扭曲,中国石油贸易商正在扩大原油定价话语权,成为主宰亚洲油市的新兴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