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财网讯】-央行公告称,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10%,与此前持平。因11日有20亿元逆回购到期,当日实现零投放零回笼。
从资金面看,近期资金量相对充裕。11日,隔夜Shibor下行3.8个BP报1.030%,7天Shibor下行2.6个BP报1.404%,短端利率略有下降。
从回购利率表现看,DR007加权平均利率下降至1.3315%,低于政策利率水平。上交所1天国债逆回购利率(GC001)降至1.530%。
虽然前几日资金利率略有所上升,但隔夜Shibor基本维持在1%附近,仍很低;7天利率继续偏离政策利率,反映市场流动性偏宽松。
在隔夜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异军突起,连续两日超过7万亿元。同时,过低资金利率使得债市加杠杆行为被推升至高点。一旦流动性收紧,市场风险亦在所难免。
隔夜利率下行有限
央行“地量”逆回购的操作也是资金面较宽松的佐证。
进入8月之后,央行已经连续12个工作日逆回购规模保持在20亿的水平,隔夜Shibor也持续保持着低利率,在1.1%上下小幅浮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短期内资金面仍将保持宽松,但隔夜利率难以进一步下行。
“当前实体部门融资意愿依然较弱,信贷投放面临阻力,资金淤积在银行间市场的情况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另外,目前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已过,预计8月份政府债供给对于资金面的冲击不大,财政支出使资金从国库流回银行体系,向市场吐纳流动性,尤其是当前稳增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支出端发力更加明显,月末大量的财政支出有望保障三季度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明明分析称。
作为观察流动性和央行政策取向的重要指标,DR001(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亦连续多日微幅震荡,并在8月8日报出1.0137%,创下新低点。
前述交易员指出,利率整体走低意味着银行间资金充裕。“7月以来,隔夜资金利率死守1%关口。从利率传导机制来看,资金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不大。”
质押式回购创新高
资金面宽松背后是愈发疯狂的债市加杠杆。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量通常被看作是衡量债市杠杆的最直观指标,而这一指标在7月的日均成交量首次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达到6.26万亿元,不断刷新历史新高的纪录。
据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8月2日、3日,再次出现了单日突破6万亿元大关的情况,且有站稳6万亿元关口的趋势。
8月8日、9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规模连续两日超过7万亿元,分别达到7.06万亿元和7.03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而当周隔夜回购占比达到九成。这显示出目前市场加杠杆情绪较为高涨。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的主要品种是隔夜Shibor和7天Shibor,其中又以隔夜Shibor为主,占比中位数在80%左右,这是滚杠杆吃票息的最主要融资品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蔡浩表示。
这里的滚杠杆也是“滚隔夜”的另一种表述。
滚隔夜是机构加杠杆的一种融资行为。机构通常将持有的债券做质押,以借到低成本的隔夜短期资金,在该笔资金到期后,再将债券质押出去借下一笔隔夜资金,用来偿还上一笔资金。以此滚动操作,来赚取息差。
因此不难发现,在低息环境下,机构“滚隔夜”加杠杆博利差的积极性颇高,才会出现银行间质押式回购规模接连创出新高的局面。
面对不断攀升的成交量,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滚隔夜”是通过债券质押加杠杆进行融资,在市场流动性持续保持宽松、资金利率低廉的情况下,这个操作可以维持。
“不过,‘滚隔夜’将推升市场杠杆率。”周茂华提醒到,市场杠杆率越高,市场脆弱性随之上升,一旦市场流动性收敛,预期发生转向,则可能引发激烈的去杠杆动作,市场波动性一旦加剧可能出现“踩踏事件”。
流动性长期充裕之下较多出现杠杆交易,但成交量不断攀高也给市场带来高度的脆弱性,大幅降低金融体系抵御冲击的能力,可能影响市场平稳运行,后期需注意监管层的态度。
8月MLF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资金利率明显低于相应政策利率的背景下,引发市场对MLF操作量的猜想。
方正证券研报认为,MLF交易对手方为公开市场操作一级交易商,主要是经营情况较好的商业银行。由于当前银行扩表需求不强,并不缺负债,存单利率与MLF倒挂91BP,处于历史低位附近。央行可能会主动缩量MLF,以进一步释放引导资金价格回到常态化水平的信号。
“当前资金面处于宽松状态,短端利率价格已经回到2020年4月水平附近。而OMO公开市场到期少,央行也难以开启正回购,这使得央行合适的回笼资金面的工具较少。恰好本月MLF到期量较大,能满足加大回笼资金的意图。”方正证券在研报里表示。
“从到期量上看,本月MLF到期规模为6000亿元,远高于前几个月的1000亿元-2000亿元,因此缩量操作本身有一定空间。同时8月流动性缺口不大,尤其是MLF利率与同业存单利差近100BP,MLF利率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惩罚性利率’,银行等申报意愿可能不强。最近多地出台了房地产纾困政策,地方政府助力‘保交楼’,风险看似没有进一步扩散。”
对通胀的关注显著提升,不超发货币,宽信用稳增长。
2022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总体延续728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主要表达了关注通胀、不超发货币、宽信用稳增长等,相比一季度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在经济基本面研判上,央行判断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相比一季度,央行判断国内经济稳增长措施成效显现,但“恢复基础尚需稳固,结构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大”。货币政策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稳就业、稳物价,稳定经济大盘。
2)货币政策定调上,延续不搞“大水漫灌”提法,新增“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三项兼顾的提法。一方面,货币政策仍需发力稳增长,Q2报告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调整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延续“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提法。另一方面,强调搞好跨周期调节,新增“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提法,表明对货币政策制约因素关注提升,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预计未来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收紧,但增量政策空间有限。
3)流动性宽松延续,宽信用是重点,强调政策性、结构性工具。报告延续728政治局会议提法“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4.25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截至7月央行上缴利润1万亿。未来主要落实落细已出台的政策,包括8000亿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3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建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央行专栏3披露信贷结构,截至2022年6月,房地产、基建投资、制造业、普惠小微贷款占比分别为25.7%、19.1%、9.4%、10.6%,分别较2019年末变动了-3.3、0.1、0.1、3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上升势头明显,但房地产贷款仍占大头,宽信用、扩大有效投资,仍需稳定房地产市场。
4)通胀方面,新增“下半年通胀中枢抬升,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央行开设专栏4分析通胀形势,一方面,外部出现逆全球化、能源转型、供应链重构等深层次因素,低通胀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国内新一轮“猪周期”开启,且面临能源输入型通胀、上游向下游传导等因素,综合判断下半年CPI运行中枢抬升,一些月份涨幅可能阶段性突破3%,警惕结构性通胀压力。我们认为本轮高通胀主因为外部性、长期性、结构性因素,货币政策作为短期政策工具,难以发挥扭转作用,更需关注供应链安全,保护市场主体。
5)外部环境方面,新增“高通胀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延续“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央行研判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地缘政治、疫情、能源粮食危机等相互交织,高通胀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对输入性通胀表示担忧;美联储6月和7月连续加息75个基点,需警惕金融市场震荡和部分经济体“硬着陆”风险。需密切关注主要经济体加息潮的溢出影响,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
6)利率方面,新增“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央行延续“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等表述,新增发挥LPR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二季度 5年期LPR下行15bp,未来稳楼市和中长期贷款,仍有下行空间。
7)房地产市场方面,延续“房住不炒”,新增“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5月15日,央行对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下调20个基点,满足刚需购房需求。近期各地楼市限购限贷政策松绑,有助于稳预期、稳房价。
2、当前稳增长应优先于防通胀,宽信用优先于宽货币。
面对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和通胀预期抬头的局面,稳增长还是防通胀,宏观政策存在两难抉择。我们认为:经济正处于复苏早期;通胀温和,尚不构成政策掣肘;经济增长基础不牢,需空中加油,稳增长应优先于防通胀。
在经济复苏初期,预期不稳、信心不足,必须要进行空中加油,过早转向将会二次探底,不得不再轰油门,这是我们20年来专注于实战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发现。那些担心现在经济过热、建议政策应该转向收紧的观点,属于盲目乐观,应多接地气,心中想着民生。影响力越大,责任越大。
因此,政策要继续加大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稳增长是当前首要任务,空中加油,不进则退,信心比黄金重要。同时,要避免货币超发和大水漫灌,防止未来的通胀风险。
事实上,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宽货币,而是宽信用,狭义货币已经相当宽松,甚至出现“堰塞湖”现象,资金堆积在银行体系内,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主因是房地产、地方基建、民营投资等宽信用渠道受阻,因此,未来政策的重点是宽信用,这需要发力稳楼市、增加地方政策性金融工具、激发民营经济信心。
3、从利率来看,实体经济贷款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央行以LPR改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等方式,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成果显著。2022年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1%,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一般贷款利率、企业贷款利率和票据利率进一步下降,均仍处于历史低位,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1.01、0.43、0.41和0.32个百分点,表明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见效。
未来,央行将努力巩固好前期贷款利率下行成果。一是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二是继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