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2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PrismNET打卡获得2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10积分
  • 温莎打卡获得1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1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2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2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1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5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20积分
  • 李廉洋打卡获得1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15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冯喜运打卡获得1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15积分
  • 肖胜风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闫瑞祥打卡获得2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0积分
  • 快乐其其打卡获得10积分
  • macus007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我要打卡

当“数字”遇上碳中和,将改变什么?
  岚田 2021-09-13 12:00:38 27799
数字碳中和,这是个新词,也是备受瞩目的热点。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碳中和路线图明确,并将数字经济、新能源、创新等要素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柱。

【友财网外汇资讯】-作为国内智慧城市的知名专家,今年以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高艳丽明显感受到,“碳中和”里的数字机遇。


【友财网外汇资讯】-作为国内智慧城市的知名专家,今年以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高艳丽明显感受到,“碳中和”里的数字机遇。  一面是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正在倒逼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提升占比;而这正是数字经济所擅长的工作——通过重塑产业结构,提升运行效率,实现治理数字化、能源绿色化,以及城市基础智能化转型。  数字碳中和,这是个新词,也是备受瞩目的热点。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碳中和路线图明确,并将数字经济、新能源、创新等要素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柱。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数字领域和碳中和领域的专家聚齐在成都,探讨在数字化的助力下,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带动新的技术进步,引领新的发展方式,带来深入而广泛的经济社会变革。  从宏观来看,数字碳中和的发展,可以倒逼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加速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于企业、居民等微观群体而言,生产、生活亦将产生颠覆性改变。  这是数字碳中和发展的最好时代。  “城市容纳了全球50%~60%的人口,但是消费了约70%的能源。”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在演讲中引用了一组数据。  他强调,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可以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必须重视城市的主体作用——当城市资源使用效率得到巨大提升,城市人均资源消耗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且达到碳中和的情况下,城市依旧让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总书记的多地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其背后,也揭示了城市作为生活、生产的主体所承担的责任。  城市是中国气候行动的主战场之一。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5%;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80%。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市转型,面临着摆脱化石燃料快速增长、向碳中和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机遇。  数字碳中和,被诸多专家认为是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比如,在王坚看来,目前最紧迫的是尽快实现城市数字化,包括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变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能源浪费情况。  这不难理解。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永耀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利用数字化技术,杭州东站已经实现旅客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6%,出租车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8%,旅客平均等候时长缩短28分钟——数字优化的背后,不仅是普通人出行的便捷,从宏观来看,也是城市减碳的一种可持续的路径。  但城市也必须意识到,数字碳中和开展后,能源转型等工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管理起来比过去要复杂。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提到一个小案例:当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的要素多起来了,各要素之间将主要靠数据来联系。这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不光要懂数据,更要发展数据的水平和能力。  杜祥琬指出,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好政策,让企业之间协调配合好,比如如何逐步减少传统电力和传统能源等比例,而新能源方面又要逐步增加,“政策导向应该方向明确,不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从长期来看,想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清洁能源是一个重要命题。去年底,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这对全国产业布局提出了新挑战。  会上,杜祥琬提出了一个新想法:“让数据中心建到西部去”。在他看来,中国西部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大数据的发展进程中,与其让能源不远万里传到东部,还不如把这些产业弄到西部去,就地使用太阳能、风能这些非化石能源。  对城市来说,“数字碳中和”风口,又何尝不是新机遇。  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基本上来自工业、交通、楼宇及IT产业。而这些高耗能领域的脱碳,更加需要数字化的助力。  比如,在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总经理刘耕提到了“低碳机房”的概念——核心即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通过提高PA效率、芯片集成度和使用液冷散热等措施,降低5G基站设备功耗。  “低碳机房”背后,是5G建设面临的“3个3倍”挑战——5G单站功耗是4G的3倍、5G网络站址密度是4G的3倍、5G建设成本是4G的3倍。据悉,该系统预计每年节约电量超2千万度,相当于减少2.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5G小切口,折射了企业大视角。事实上,行业中的很多企业正在意识到数字化脱碳的关键——数字技术促进工业生产方式的绿色精益化、工业能源管理的绿色智慧化和资源循环的绿色高效化,而目前这仍处于规模化扩张窗口期,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碳中和场景逐渐浮现,涉及的不是单个企业,而是千千万万企业组成的数字经济产业。  比如,除了智慧交通场景,浙大中控目前还在水资源管理、内涝防治等场景进行更多新尝试。在杨永耀看来,可再生能源、低碳住宅、生态廊道、低碳交通、新能源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数字碳中和都是“蓝海”。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总经理、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注意到,“双碳”目标提出后,企业、机构和政府做零碳的需求非常强烈,而这一旺盛的需求也将带动整个数字碳中和行业的发展。 比如,企业需要准确、实时地摸清碳排,要设定目标并持续跟踪,并购买绿电或绿证完成“零碳闭环”——这一系列技术难点,则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从物联网和数字化的领域实现突破。  数字化的监管与市场化也已经在路上。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  回溯过去一个月的表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注意到,从市场层面看,企业真正去进行碳交易的动力还不足,“原因是现在的配额还比较宽松,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没有买卖的需求”。下一步,随着未来政府对碳配额的收紧,企业的碳交易需求将被激发。  “在2060碳中和目标下,很多企业都开始规划做碳管理。”孙捷预测,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个人的绿色价值,下一个蓝海  “现在国家的碳减排任务主要还是以生产端为主,但实际上,居民消费侧的碳排放增加非常快,已经占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南青在谈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时说。  在她看来,实现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迫在眉睫,而实现的方式,包括通过数字化方式,帮助减少消费端碳排放,“要从消费端倒逼供给侧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路径图”。比如,在交通领域,过去减少碳排放的方式往往聚焦于生产制造领域,但消耗的能源相对固定,使用阶段甚至废弃阶段同样需要低碳理念的管理和治理。  蒋南青提到,目前我国减碳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生产端。接下来,碳普惠机制要将普通人纳入低碳体系,需要制定建立统一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新标准,保证不同参与主体践行相同绿色行为,得到相同的减排量和激励措施,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绿色生活方式激励。  事实上,借助数字经济工具,“碳中和”理念正在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生活引领出一个绿色低碳的新风尚。  蚂蚁森林正是一个极佳的案例——这项由企业推出的软件,可以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费、网络购票等行为获得“绿色能量”,能量可以用来申请种虚拟树木,最终变成在现实里种树。  “我们会重点关注各大行业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数字化机会和应用场景,使得项目在获取投资的同时,也能获得技术支持和产业资源的协同。”蚂蚁集团社会公益与绿色发展事业群总裁彭翼捷提到,在蚂蚁集团着手制定碳中和路线之前,该公司咨询了多个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我们发现了推进碳中和面临的一些共通难点,比如碳中和全流程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碳减排行为真实可追溯等,随后,数字碳中和的发展也引入区块链行业。  在蒋南青看来,量化个人的绿色价值,或将成为下一个“蓝海”。  她指出,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垃圾分类,提出建立无废城市,但要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商业模式。  “碳是吸引投资最核心的资源,所有的循环、再生、减排,都需要首先明确和发掘碳的价值。”蒋南青指出,风能、太阳能等前段资源已经被资本市场所关注,形成了投资蓝海,而在“双碳”背景下,新的商业机会正在诞生,更多企业的加入将帮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普惠绿色市场。  (来源:msn财经)


一面是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正在倒逼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提升占比;而这正是数字经济所擅长的工作——通过重塑产业结构,提升运行效率,实现治理数字化、能源绿色化,以及城市基础智能化转型。


数字碳中和,这是个新词,也是备受瞩目的热点。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碳中和路线图明确,并将数字经济、新能源、创新等要素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柱。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数字领域和碳中和领域的专家聚齐在成都,探讨在数字化的助力下,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带动新的技术进步,引领新的发展方式,带来深入而广泛的经济社会变革。


从宏观来看,数字碳中和的发展,可以倒逼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加速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于企业、居民等微观群体而言,生产、生活亦将产生颠覆性改变。


这是数字碳中和发展的最好时代。


“城市容纳了全球50%~60%的人口,但是消费了约70%的能源。”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在演讲中引用了一组数据。


他强调,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可以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必须重视城市的主体作用——当城市资源使用效率得到巨大提升,城市人均资源消耗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且达到碳中和的情况下,城市依旧让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总书记的多地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其背后,也揭示了城市作为生活、生产的主体所承担的责任。


城市是中国气候行动的主战场之一。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5%;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80%。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市转型,面临着摆脱化石燃料快速增长、向碳中和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机遇。


数字碳中和,被诸多专家认为是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比如,在王坚看来,目前最紧迫的是尽快实现城市数字化,包括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变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能源浪费情况。


这不难理解。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永耀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利用数字化技术,杭州东站已经实现旅客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6%,出租车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8%,旅客平均等候时长缩短28分钟——数字优化的背后,不仅是普通人出行的便捷,从宏观来看,也是城市减碳的一种可持续的路径。


但城市也必须意识到,数字碳中和开展后,能源转型等工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管理起来比过去要复杂。


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提到一个小案例:当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的要素多起来了,各要素之间将主要靠数据来联系。这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不光要懂数据,更要发展数据的水平和能力。


杜祥琬指出,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好政策,让企业之间协调配合好,比如如何逐步减少传统电力和传统能源等比例,而新能源方面又要逐步增加,“政策导向应该方向明确,不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从长期来看,想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清洁能源是一个重要命题。去年底,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这对全国产业布局提出了新挑战。


会上,杜祥琬提出了一个新想法:“让数据中心建到西部去”。在他看来,中国西部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大数据的发展进程中,与其让能源不远万里传到东部,还不如把这些产业弄到西部去,就地使用太阳能、风能这些非化石能源。


对城市来说,“数字碳中和”风口,又何尝不是新机遇。


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基本上来自工业、交通、楼宇及IT产业。而这些高耗能领域的脱碳,更加需要数字化的助力。


比如,在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总经理刘耕提到了“低碳机房”的概念——核心即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通过提高PA效率、芯片集成度和使用液冷散热等措施,降低5G基站设备功耗。


“低碳机房”背后,是5G建设面临的“3个3倍”挑战——5G单站功耗是4G的3倍、5G网络站址密度是4G的3倍、5G建设成本是4G的3倍。据悉,该系统预计每年节约电量超2千万度,相当于减少2.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5G小切口,折射了企业大视角。事实上,行业中的很多企业正在意识到数字化脱碳的关键——数字技术促进工业生产方式的绿色精益化、工业能源管理的绿色智慧化和资源循环的绿色高效化,而目前这仍处于规模化扩张窗口期,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碳中和场景逐渐浮现,涉及的不是单个企业,而是千千万万企业组成的数字经济产业。


比如,除了智慧交通场景,浙大中控目前还在水资源管理、内涝防治等场景进行更多新尝试。在杨永耀看来,可再生能源、低碳住宅、生态廊道、低碳交通、新能源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数字碳中和都是“蓝海”。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业务总经理、远景智能副总裁孙捷注意到,“双碳”目标提出后,企业、机构和政府做零碳的需求非常强烈,而这一旺盛的需求也将带动整个数字碳中和行业的发展。 比如,企业需要准确、实时地摸清碳排,要设定目标并持续跟踪,并购买绿电或绿证完成“零碳闭环”——这一系列技术难点,则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从物联网和数字化的领域实现突破。


数字化的监管与市场化也已经在路上。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


回溯过去一个月的表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注意到,从市场层面看,企业真正去进行碳交易的动力还不足,“原因是现在的配额还比较宽松,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没有买卖的需求”。下一步,随着未来政府对碳配额的收紧,企业的碳交易需求将被激发。


“在2060碳中和目标下,很多企业都开始规划做碳管理。”孙捷预测,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个人的绿色价值,下一个蓝海


“现在国家的碳减排任务主要还是以生产端为主,但实际上,居民消费侧的碳排放增加非常快,已经占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南青在谈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时说。


在她看来,实现全民行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迫在眉睫,而实现的方式,包括通过数字化方式,帮助减少消费端碳排放,“要从消费端倒逼供给侧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路径图”。比如,在交通领域,过去减少碳排放的方式往往聚焦于生产制造领域,但消耗的能源相对固定,使用阶段甚至废弃阶段同样需要低碳理念的管理和治理。


蒋南青提到,目前我国减碳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生产端。接下来,碳普惠机制要将普通人纳入低碳体系,需要制定建立统一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新标准,保证不同参与主体践行相同绿色行为,得到相同的减排量和激励措施,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绿色生活方式激励。


事实上,借助数字经济工具,“碳中和”理念正在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生活引领出一个绿色低碳的新风尚。


蚂蚁森林正是一个极佳的案例——这项由企业推出的软件,可以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费、网络购票等行为获得“绿色能量”,能量可以用来申请种虚拟树木,最终变成在现实里种树。


“我们会重点关注各大行业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数字化机会和应用场景,使得项目在获取投资的同时,也能获得技术支持和产业资源的协同。”蚂蚁集团社会公益与绿色发展事业群总裁彭翼捷提到,在蚂蚁集团着手制定碳中和路线之前,该公司咨询了多个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我们发现了推进碳中和面临的一些共通难点,比如碳中和全流程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碳减排行为真实可追溯等,随后,数字碳中和的发展也引入区块链行业。


在蒋南青看来,量化个人的绿色价值,或将成为下一个“蓝海”。


她指出,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垃圾分类,提出建立无废城市,但要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商业模式。


“碳是吸引投资最核心的资源,所有的循环、再生、减排,都需要首先明确和发掘碳的价值。”蒋南青指出,风能、太阳能等前段资源已经被资本市场所关注,形成了投资蓝海,而在“双碳”背景下,新的商业机会正在诞生,更多企业的加入将帮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普惠绿色市场。


(来源:msn财经)


【版权申明】友财网部分内容及图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介绍及报道时事新闻所用。友财网不拥有版权,版权归版权持有人所有,如有版权方请联系我们删除!
字数:0
我来叨两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