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华为正式对外宣布,出售旗下荣耀手机。
图片来自百度
当天,多家企业在《深圳特区报》发布联合声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协议,完成对荣耀品牌相关业务资产的全面收购。“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协议,完成对荣耀品牌相关业务资产的全面收购。出售后,华为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随着《深圳特区报》上这一纸联合声明的发布,华为出售荣耀业务的消息最终水落石出。11月17日,华为选择了这样一个断臂求生、分头突围的出路。
图片来自百度
对于收购消息,华为回应称,在产业技术要素不可持续获得、消费者业务受到巨大压力的艰难时刻,为让荣耀渠道和供应商能够得以延续,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决定整体出售荣耀业务资产,对于切割后的荣耀,华为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而接盘荣耀的收购方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虽然声明并未公布收购的具体价格。但此前据路透社、36氪等媒体报道,荣耀出售价格按照19年利润60亿元计算,16倍PE,最终定价约在1000亿元。
不管哪个价格,这都是中国手机发展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案。巨额交易背后,是全球出货量最高手机厂商的断臂求生,也是荣耀产业链的自救之举。
从各大报道讯息我们可以看出:华为消费者业务COO万飚将出任新公司董事长,荣耀总裁赵明则担任CEO。此外,华为消费者业务法务部长、稽查部长、IT与质量运营部长也已确认将加入独立后的荣耀。
所以虽然资本上,华为并未在新公司持有任何股份,与荣耀彻底分家。但从管理层构成的角度来看,荣耀并非被华为“放弃”,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华为手机的命运。
但无论如何,荣耀已经独立。无论是价值还是未来,都应当重新审视。但荣耀的出售,真的是如此无奈么,这一点还是要从荣耀的历史地位,以及回顾最近几年的荣耀,才能给出较为客观的答案。
华为崛起的功臣
荣耀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阻挡小米的围攻。2011末,小米首发10万台M1在3小时内全部售罄的战绩,让整个行业都领教了互联网模式的威力。刚担任消费者业务CEO一职不久的余承东,决定推出一款对打小米的产品。
这场发布会后不久,荣耀手机横空出世。2013年, 荣耀品牌独立,刘江峰出任CEO,在营销、渠道等多个层面均参照小米模式,与后者贴身肉搏。
荣耀品牌独立之后,大幅采用“机海战术”,在一年时间内火速推出了荣耀3C、荣耀3X、荣耀X1、荣耀6、畅玩等产品,10个月内总销量超过1000万台。2014年荣耀出货超2000万台,销售额30亿美元,业绩同比大涨24倍。2015年,荣耀更是用半年时间就超越了前一年全年的业绩。
饱尝电商模式甜头的荣耀并未钻进性价比的牛角尖,而是随时代浪潮及时调整了方向。随着线上渠道成本的增加,从2015年起,荣耀开始在多地布局门店,渠道向下延伸,同时尝试推出中高端机型,完善产品线。正是这两项举措,让荣耀经受住了行业变更的冲击。
华为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荣耀的发展。2017年,任正非亲自签发《荣耀品牌手机单台提成奖金方案》,为荣耀单独设计激励机制,实施“荣耀手机按销售台数提成”等制度。在坚持一定利润规模的情况下,不再考虑利润率,也给荣耀在模式发展上更多自主权。在狼性制度的激励下,荣耀出现了品牌独立后首款突破千万销量的产品。在荣耀四周年庆上,荣耀总裁赵明宣布,2017年1月~11月,荣耀手机以4968万台销量和716亿元销售额,登顶中国互联网手机品牌第一位。
图片来自百度
“716亿”这一数字,不仅仅超出小米销售额一百多亿,更被戏称为“比小米多了一个魅族”。从模仿到逆袭,荣耀完成对小米的全面超越。价格亲民、产品定位准确、渠道策略得当,都是荣耀成功的理由。最如日中天的时候,华为内部甚至有人提议放弃华为品牌,只做荣耀,专攻低价市场。
事实证明,保留双品牌才是正确的决策。荣耀补齐了华为手机产品线中主打年轻人和性价比的空缺。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2019年,荣耀与华为并肩成为唯二两个逆势增长的手机品牌。
早已计划好的独立
今年10月份发布的Mate40系列中,基准版的Mate40被推后到12月开售,为高端型号让路的意味明显。在艰难的环境下,华为要努力保住高端系列尤其是高端型号。而定位在中低端市场的荣耀,将首先面临油尽灯枯的危险。在5G芯片有可能彻底断供的背景下,被出售的荣耀,反而能够获得生机。自麒麟芯片库存告急后,荣耀曾一度砍掉低端机型订单,这导致供应商将产能分配给了其它厂商。但在高通重新供应4G芯片后,荣耀又在几天前加单。目前,上游供应商正在评估是否能容得下荣耀的新增订单,这关系着荣耀新机是否能及时上市。而这一切的矛盾其实都源自于美国对华为的芯片封锁。
荣耀在上游紧急加单,与市场供应紧缺不无关系,这已经影响到荣耀手机的销量。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去年双11,荣耀是全平台安卓机销量冠军;但今年,小米却因为中低端机型的热卖夺得销量第一,同样主攻中低端市场的realme也有多款型号挤入热销榜单。
由于芯片短缺导致的产能不足,荣耀错过了一个重要的销售节点。往年11月~12月,都是荣耀V系列新机发布的日子,荣耀必须加快脚步。
已经有经销商开始担忧荣耀脱离华为后的市场表现。一位省级手机代理表示,如果荣耀与华为分家,荣耀的品牌优势也将被削弱。“在三线以下城市,顾客对于荣耀的品牌认可大多是因为其是华为子品牌,以及背后的麒麟芯片。失去华为光环的荣耀,恐将难以保证从前的号召力。”
但实际上,荣耀一直与华为共享技术资源与供应链,其手机芯片、结构设计、屏幕压感、双摄像头、快充等技术,都源自华为。某种程度上,华为的研发能力也是荣耀的底气。过去在某些机型中,荣耀甚至抢到了华为技术的首发权,比如荣耀30S搭载的首发旗舰级芯片麒麟820,以及首发GPU Turbo的荣耀Play,而这次的分家也不是毫无准备。
在行业里,荣耀也经常被称为“小华为”,因为除了品牌、产品定位略有不同,在产品设计、技术能力上,荣耀与华为如出一辙。华为所能带来的资源以及华为形成的自身独特生态,正在成为限制荣耀持续向上的无形禁锢。
于是,关于荣耀独立的消息也就多了起来。据荣耀人士透露, 2018年前后,荣耀确实曾经计划独立,并计划在香港上市,甚至一度做好了公章,到了准备宣传的阶段。荣耀希望通过上市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品牌度,而不是完全依附于华为,但该计划后来未获得华为批准。2018年7月,小米挂牌上市。
最初的时候,通过价格区间的划分,荣耀与华为还是有清晰的边界。但在竞争对手大肆纵向拓宽市场的背景下,荣耀向上便触及了母品牌华为的利益。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碰撞尤为明显。
如果没有美国的封锁,一鱼两吃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从某种角度来看,美国的技术封锁加速了荣耀拆分的进程。今年4月,荣耀从华为体系中脱离,成为独立实体公司,显然是早已为出售做好准备。
而这一切在华为领导层过去的发言也可以得到印证:任正非此前谈到荣耀品牌发展时也表示,要打造荣耀独立品牌,今天荣耀出售,虽然离开了华为,但何尝不是在践行设定的计划呢?
荣耀的未来
分离后的荣耀未来如何发展?手机业务还能否延续之前的市场位置?没有华为技术支撑的荣耀创新如何延续?外界对新荣耀的征程充满了无数好奇。
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未来的荣耀会更开放。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荣耀首先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人员构架、经营模式、产品业务、战略发展都需要重新制定。
从资本角度出发,引入多方利益主体,尤其是国资护航,如今的科创板已成为科技行业的“弄潮儿”,再加上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新荣耀很有可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极大认可和追捧,这也是华为此前不可能给与的顶层资源,走向IPO自然也就变成大概率事件。用华为内部人士的话来讲:华为不上市,荣耀完全可以。
图片来自新浪财经
从业务角度出发,手机业务短期还是主营业务,无束缚之下的新荣耀,可以向华为一样,自由冲击高端手机市场。荣耀的1+8+N全场景战略将得以快速扩张。围绕手机核心终端,布局平板、TV、音箱、眼镜、手表、车机、耳机和PC八大入口,最后延展到移动办公、智能家居、运动健康、影音娱乐以及智能出行各个板块场景。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逐年增长,2018年中国AIoT硬件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万亿。
而且荣耀的竞争对手:互联网手机起家的小米,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互联网公司。在AIoT业务持续增长下,手机+AIoT已成为小米未来的战略根基,雷军更是放出豪言:“All in AIoT”。可以预见的是,面对5G大潮之下巨大红利的AIoT市场,新荣耀也将会重点发力AIoT,与小米继续竞争名为“5G”的大市场。
抛开疫情的影响,出海也可以成为荣耀出走后的重点战略。相比国内,海外对于新荣耀而言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据荣耀统计的销售数据显示,2019年荣耀海外智能穿戴市场同比增长1333%,智能手机海外出货量同比增长21%。在俄罗斯市场,荣耀品牌知名度达84%,市场份额超过25%。
这样一看,昔日帮华为打下江山的荣耀,反而是认清了自己的道路,终于走向属于自己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