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G7峰会堪称42年来最尴尬的一次。任性的特朗普在面对其他6国——德、法、英、意、日与加拿大的围殴时,选择嗤之以鼻,然后直接开溜。这一幕被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御用摄影师永远地定格下来。
6国领导人对特朗普上任以来的各种单边主义做法——分别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与《伊朗核协议》、对政治盟友施加贸易关税、讽刺欧盟的移民政策等等,早就积怨已久。但是,昔日盟友竟在国际舞台上堂而皇之地“吵群架”,着实令世界愕然。吃相如此难看,倒是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彻底与盟友,尤其是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撕破了脸面的特朗普干脆选择提前离开,前往新加坡准备与金正恩进行历史性会谈。毕竟相比起和同床异梦的“朋友”扯皮,明天早上9:00的镁光灯更能让他名垂青史,不是吗?
没有特朗普的G7峰会合影
被过度解读了的群架照片
怒发冲冠的默克尔、高高在上的特朗普、加油助威的马克龙、神情暧昧的安倍晋三、徒留背影的特蕾莎·梅,好一副全球政治格局众生相!
不少分析家们开始解读:德国总理默克尔俨然一副欧盟领导者的样子,来找美国人兴师问罪。即使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旁边加油鼓劲地再卖力也无法改变其是欧洲老二的事实。“脱欧”的英国更是直接被开除出“露脸”的队伍,与欧盟亦是离心离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更是冷眼旁观,手势也与特朗普保持一致——既不想得罪特朗普也不想美国一意孤行对盟友施加关税。
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呢?他端坐在椅子上,表示一脸不削。“美国爸爸”的形象更是跃然纸上——我就喜欢你们看不惯我的样子。
事实果真如此吗?只能说这些分析家们说对了一半。对的一半是美国、日本与欧盟的国际关系的确如此,而不对的部分在于:特朗普坐在椅子上并不是因为他是美国总统,默克尔气势汹汹也不是因为她是欧盟领导者,其他4国沦为配角也并非是因为国力。
左为IMF主席拉加德
事实的真相是,特朗普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居然任性地离开座位。我们可以看到,特朗普的位子被安排在IMF主席拉加德的边上。当他突然起身离开的时候,拉加德的表情十分诧异。毕竟对于一位超级大国的领导人而言,在国际性会议期间中途离场是一件相当失格的粗鲁行为。
在离开座位后,特朗普就近选择了其身后、靠近摄像机旁的空位子坐下。这个位子其实对于德国总理默克尔而言是最近的。所以,当会议结束之后,默克尔可以第一个冲到特朗普面前,选择C位出境。因此,法国、英国与日本领导人则只好根据距离特朗普位子的远近站立——较近的马克龙与安倍晋三则能够分立默克尔的左右,而特蕾莎·梅只能在马克龙的旁边。距离最远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则只能站在特朗普的身边——照片中并未出现。
所以,如果是其他领导人坐得比默克尔更近,也许会是另一番场景。
被任性彻底撤下的遮羞布
但毋庸置疑的是,特朗普的任性离席彻底撕开了美国与传统盟友之间的遮羞布。这一层“遮羞布”就是无论暗地里如何较劲,但是表面上都始终保持着一团和气,而且领导人之间私交甚笃。遮羞布被撕开之后,除了赤裸裸的呛声,还有人身攻击。
特朗普在G7峰会公布《宣言》之后,发Twitter抨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非常的不诚实以及软弱”。因为特鲁多并没有在其当面表达对美国关税的强烈不满而仍旧非常谦虚,但是等其离开后却表达了“美国关税侮辱人”的言论。
图片来源:Twitter
于是,他又公开了其选择突然离开座位的原因。加拿大在会上夸大了双边贸易数据,而且还被其当场戳穿——“加美的双边贸易额为1000亿美元,但不过170亿美元,其中加拿大对美国的乳制品征收了270%的税收。贾斯汀·特鲁多还在诉苦!”
特朗普的任性之举除了撤下了美国与欧盟之间的遮羞布,其实也把自己的遮羞布给撤干净了——他对现代外交的莽撞与在国际政治上的不成熟。所谓“在其位,谋其政”,许多国家决策并非反映着领导者一人的意志。换而言之,特鲁多在G7峰会上对美国的“出尔反尔”也绝不能代表特鲁多本人就是个出尔反尔的人,这只是其认为能为加拿大谋取最大利益的策略而已。
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屑的小眼神
其实这一点,身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特朗普应该最为明白。他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私人情感是很友好的,但是迫于对党内传统力量的压力而不得不始终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的措施。在选举时向普京频频暗送秋波,但是却在上任后屡下狠手,这能表明特朗普本人两面三刀吗?显然也是不能的。若是能够推己及人,特朗普或许也就不会如此莽撞了。
被摆在同一台面的东西风光
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却是一派祥和。President Xi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及中亚4国和印度、巴基斯坦领导人共商国是。与会的8国元首发表了《青岛宣言》——旨在落实“上合组织2025发展战略”以及开展各方面的合作。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将出资300亿元的专项贷款以支援组织内成员国的基础建设。
那边厢,西方7国在峰会上为钱闹得不可开交;这边厢,东方却在峰会上一片和气生财。一时间,华盛顿模式与北京模式又再次被摆在了同一个台面上进行比较。澎湃的文章《上合与G7:两场峰会、两种组织、两种世界秩序的思考》便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大家所思考的,或许都引向了同一个地方:西方世界的撕裂,是不是给中国的崛起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呢?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仍需时刻保持清醒。口子也许是撕开了,但是并不巨大。就像小e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特朗普“主席”》中说的,特朗普的商人思维或许并无远见,但绝对精明。美国对欧盟在贸易与北约军费上的强硬态度,或许就是为了逼迫其共同对付伊朗以促使沙特阿拉伯同意增产。这样,美国就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入原油,进而扩大美国的原油战略储备。这在特朗普眼中,是关乎美国国家安全的。因此,特朗普的强硬或许是对欧盟“胡萝卜+大棒”的谈判手段。
图片来源:EIA Data
换而言之,一旦欧盟与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再次达成一致,那么美欧之间的关系或将再度重新回到正轨上面。但是,美国与加拿大能否依旧和好如初,也就未尝可知了。
而回过头来看,上海合作组织。与拥有42年历史的G7峰会相比,拥有22年历史的上海合作组织尚属年轻。不仅如此,其所聚焦的反恐议题仍是互利共赢的,并不存在成员国内的经济利益冲突。而且,300亿元亦是我国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而心甘情愿进行的战略投入。所以,尽管两者以蒙太奇式的手法同时出现在历史相框之中,但依旧没有什么可比性。
【结语】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对全球化进行修正的过程。但是对于如何修正却明显存在着路线之争——一是以特朗普为首的“倒退”式路线,另一个则是欧盟与中国为主的“进一步开放”。但是显然的,美国看不惯欧盟一边要求深化开放,而另一边却征收关税的做法。而中国则趁势想要获得更大的话语权。你追我赶,“三国杀”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