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2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2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5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黄金短线--秀秀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5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嘴角的弧线づ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20积分
  • 汉声集团SinoSound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20积分
我要打卡

e投睿eToro:李嘉诚的68年:香港的“超人”与掘墓人
机构 | eToro(e投睿) 2018-05-17 16:43:51
上周三(5月9日),90岁的香港首富、地产大亨李嘉诚终于光荣退休了。从2012年传出退休传言到荣休二线,整整经历了6年之久。在最后一次股东大会上,李嘉诚说:“如果你在1972年投买入长江实业的股票,那么到今天的回报将是1500倍!如果再加上收到的股息,投资回报已经超过了5000倍!”当结束时,他给自己68年的商业生涯留下了这样的注脚:“长江不择细流,暖意不分季候。”


李嘉诚与张子李泽钜

为什么说这是他留给自己的注脚呢?因为“不择”与“不分”造就了李嘉诚今天涵盖地产、金融、电力能源、道路交通的商业帝国。他也被称之为香港的“超人”。而如今,“超人”已经落幕,长子李泽钜将开启自己的新时代。从他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算起,李嘉诚的68年到底给香港带来了什么呢?

1950—1984:香港制造业的“超人”

李嘉诚自己说:“在我30岁的时候,我就已经赚到了使我家庭一辈子衣食无忧的财富。”而他崛起的第一桶金就是长江塑胶厂。彼时的香港,正迎来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与移民的最高峰。1946—1950年间,以商品、有价证券、黄金和外币形式从大陆流入香港的资金超过5亿美元。同时,100万人涌入香港,成为复兴香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1960年代的香港纺织厂

1年后,李嘉诚赴意大利学习当初最先进的“塑胶花”技术。与此同时,香港的贸易环境格外得好——英国工党政府与大陆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美国振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正如火如荼——同时拥有内陆与美国两大出口市场。李嘉诚很快从300多个塑胶厂中脱颖而出,成为香港的“塑胶大王”。

从时间进入60年代中叶开始,当初大逃港的第二代慢慢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于是,华资对英资发起了挑战——庄静庵于1964年收购英国在香港的石英表生产线、周锡年于1968年收购英国亚细亚冷乳品公司……正是这华资对英资的交接之际,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开始崛起。

1978年7月,李嘉诚与包玉刚合作收购英国怡和洋行的九龙仓股。1个月后,李嘉诚再度宣布收购汇丰银行旗下另一家洋行“和记黄埔”22.4%的股权。李嘉诚通过3年的增持,终于在1981年将它吞入腹中。这也标志着,华资对英资的全面胜利。

1981年,李嘉诚和包玉刚

3年后,《中英联合声明》签署。香港正式进入回归的过渡阶段。香港作家陶杰在《这个荒谬的快乐年代》中写道,“在港英确定退出之后,他们要找一个正派的、靠得住的人。上海来的商人已经老了,本土买办的二代也不行。于是,他们就找了李嘉诚,让汇丰银行贷给他钱,让其发展自己的商业帝国。”也是从那一刻起,李嘉诚被称之为“超人”——华人站起来的代表。

从1980年开始,李嘉诚的产业从制造业、地产开始涉猎电力能源、交通运输以及移动电话业务。比如,李嘉诚在1985年收购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1996,和记黄埔并购香港的移动电话、传呼与固网服务的市务与运营资源,宣布成立和记电讯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Trading Economics

香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使其从1985年开始实现了经济腾飞——GDP增速到1986年年底达到了17.8%的超高增速。

1984—2000:香港实体经济的掘墓人

李嘉诚,除了被称之为“李超人”之外,香港的地产大亨也是他的另一个标签。李嘉诚这一代港商都是靠地产迅速积累起财富,即便在他们涉猎了数十个行业后,人们也还是习惯称他们为“地产大亨”。

1971年,李嘉诚的地产公司“长江地产”成立。7年后,中国正是改革开放。时任广东省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发出了向香港学习的号召。第二年,在袁庚的邀请下,以李嘉诚为首的港资开始进入这一熟悉又陌生的处女地。港商对大陆的投资也由此开始。

1986年,邓小平会见李嘉诚

从 1979 到 2004 年,广东省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有 66.2% 来自香港,价值 9960 亿美元。而 1985 到 2003 年,整个中国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有 30% 去了广东。

与此同时香港也成为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大陆的入口。1978 年,香港经济增长 12%,外国公司纷纷来香港设点,恒生指数上涨了 22%。于是,大量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往广东沿海迁移。到 1998 年,香港制造商在香港和内地,雇佣了大约 500 万工人,比 1984 年增长了 5 倍。这个阶段“香港内地,前店后厂”的说法出现了。

图片来源:好奇心日报

香港制造业的流失本不应该成为香港发展的定时炸弹,但是李嘉诚等香港垄断企业却并没有积极地发展科技业,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房地产。这既是李嘉诚自身的经验所得,也是大环境所致。

李嘉诚在1967年的香港“六七风暴”与1973年股灾中依靠房地产获利颇丰。这两次冷静抄底为李嘉诚赢得扳倒英资提供了资金基础。改革开放后,上海又让香港的房地产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的资料,投资地产建筑业的港商从 1990 年的 5 家,上涨到 1994 年 327 家,且“超亿美元的特大项目多数为地产投资。到 1995 年,参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35个楼盘项目中有 2/3 为中港合资或香港独资。比如,李嘉诚在上海投资的“不夜城中心”、金山标准集装箱码头等。


图片来源:上海地方志

制造业的萎缩使得香港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而为了维护自由港低利得税的基本政策,只能越来越依靠房地产与金融企业。自港英政府时代起,土地买卖占政府收入就稳步提升,自1998年曾一度高达30%。为什么在1998年的占比会如此之高呢?因为当香港房地产价格正因金融危机而跌去2/3的时候,地产大亨则在往广褒的内陆拓展业务。李嘉诚在1998年于重庆做了大都会广场,还对记者说,“如果哪位香港商人轻视了内地西部,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在李嘉诚于第2年荣登《福布斯》亚洲首富,成为“千禧富豪”的同时,香港进入了“百业凋敝、唯靠房地”的经济发展死循环。香港既不能提高利得税,因为会破坏自由港的形象,也不能打压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公司的股票在2000年占据了香港股市54%的市值。一旦股市出现波动,极有可能会吸引金融巨鳄的集体做空——1998年的金融保卫战历历在目——房地产价格下挫,香港中产阶级就有空沦为负资产阶级。
图片来源:e投睿eToro,数据截止于2018年5月14日

2001—2018:香港发展困局的旁观人

而李嘉诚在这18年里在做些什么呢?一是变卖香港实业的资产,进一步挖空香港经济,将资金投往欧美。6 年间,李嘉诚至少出售 2500 亿港元内地和香港的资产。仅 2017 年一年,李嘉诚就卖出约 900 亿港元资产。

在2015 年,李嘉诚加大对欧洲的投资,特别是英国。英国约 1/4 电力分销市场、近三成的天然供应市场、近 7% 的供水市场,都属于李嘉诚。李嘉诚说,“我们明白欧洲所处的状况,但我认为在五年时间内,这里的企业会具备上升的动力。”

图片来源:好奇心日报

也是在 2015 年,李嘉诚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公布重大重组方案,新成立的长江和记、长江实业将选择英属开曼群岛作为注册地,这意味着它们理论上已不属于香港。

二是孵化以色列科技初创企业,并没有反哺香港的科技园区。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从2007年至今,一共投资了40余家企业,而其中以色列项目就占据了近一半。相关人士表示:“HV不看香港的项目,目前连大陆的项目都很少参与,他们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以色列,且只专注于高新技术的企业,不会投资非技术领域的项目。”

【结语】

李嘉诚的68年商业史,就是香港从辉煌到逐步落寞的历史。李嘉诚被香港的过去所塑造,也同时塑造着香港现在与未来。他是一位精明、优秀、能干的商人,但是相比起他留给股东的5000倍,留给香港的,其实并不多。

李嘉诚荣休了。但是香港还踟蹰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版权申明】友财网部分内容及图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介绍及报道时事新闻所用。友财网不拥有版权,版权归版权持有人所有,如有版权方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