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嘴角的弧线づ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20积分
  • 汉声集团SinoSound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2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2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0积分
  • jxy打卡获得20积分
  • jxy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 lywmx77打卡获得15积分
  • 金论非凡打卡获得20积分
  • 何小冰打卡获得2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20积分
  • aa123213打卡获得15积分
  • 宝星环球打卡获得10积分
  • 张尧浠 打卡获得15积分
我要打卡

《科技股隐藏的风险,你知多少?》
机构 | CGTRADE 2020-09-11 18:00:52

本周二(9月8日)美国股市连续第三天下挫,对高估值科技股的抛盘持续。各金融市场都出现大幅波动,纳斯达克100指数下跌4.8%,股指较上周三创下的纪录高位低11%,美股最新一轮反弹行情吓跑了投资者,当时估值追平互联网泡沫时期。

几乎没有股票躲过这次抛售潮,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450只股票走低,纳斯达克100指数中只有五只股票上涨,该指数触及8月11日以来最低。标普500指数下跌2.8%至3,331,为四周以来最低。

随着此前大涨的科技股继续回调,上周五(9月4日)美股连续第二天暴跌,纳指一度暴跌逾5%,标普500、道指均跌逾2%。

9月4日科技股全线大跌,苹果、特斯拉、亚马逊、奈飞、Facebook跌逾5%,谷歌、微软跌逾4%。但部分周期股逆势上涨,嘉年华邮轮涨逾1%,挪威邮轮涨0.36%。

上周四(9月3日)三大股指收盘全线暴跌,纳指跌近5%,标普500指数跌逾3%,道指跌逾2%。苹果暴跌逾8%,创下3月16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特斯拉暴跌近10%。华尔街上周开始正遭受科技股暴跌引发的大规模抛售

9月3日跌幅最大的美国科技股为特斯拉,单日大跌9%,苹果也大跌8%。此外,微软(-6.2%)、亚马逊(-4.6%)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陷跌6%。

值得注意的是,美股本轮暴跌并未受到明显消息刺激,更多的是市场情绪的变化,此前美股泡沫论就不绝于耳,投资者在疫情期间寻找避风港的行为导致科技股过度狂热。

股市分析师认为,科技股陷跌只是市场回调的健康表现,并无任何利空催化剂导致股市陷跌。

科技股是否延续暴跌或高涨?2000年科技股泡沫是否将再现?

2000年科技股泡沫 VS 2020年科技股暴跌

市场认为美国科技股走势已经演化成类似2000年的科技泡沫,但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高级投资组合经理斯利蒙(Andrew Slimmon)认为,当下科技泡沫与2000年之间有着“关键区别”

“2000年和现在的关键区别在于,2000年大型科技股中市值最大的那些股票,其估值远远高于今天的大型科技股。泡沫并不在这里(FAANG)。”斯利蒙在媒体采访中表示。

不过,他也对另一类科技股表示了担忧,但“有一组公司股票极其昂贵,他们甚至还没开始赚钱能力或才开始赚钱,只是基于未来三到五年内会赚很多钱就被给与极高估值”

许多市场分析师认为,鉴于科技股在充满不确定性且完全依赖云计算和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服务的情况下稳步攀升,科技股俨然已经是一种防御性投资,而非成长股。

像Zoom这样的新上市公司确实已经证明,盈利和高增长可以携手并进,冠状病毒就是一个及时的加速器。这家视频会议巨头的股价在2020年上涨了258%。

但其他热门股票,如Peloton,Nikola和Vroom (VRM),则完全属于斯莱蒙提到的后一类股票——它们吸引了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但利润前景至多也不太清晰。

斯利蒙表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公司,我并不是说它们不优秀。最终,随着利率的上升,贴现现金流会出现问题。如果回溯到2000年,那里有很多投机性股票,但是互联网并没有消失。导致纳斯达克下跌的原因是,一些公司的估值过高,以至于这些公司难以实现其证明的收益。”斯利蒙表示。

“所以我认为这就是风险所在——风险不在大型科技股中,而是在一些真正在赔钱的公司,而这些公司却是今年的大赢家。这就是市场存在巨大泡沫的地方。”斯利蒙指出。

纵观整体市场前景,斯利蒙认为2020年将比预期要好得多,但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2021年将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他认为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善,美联储将不太可能坚持宽松的政策。

“老话说得好,不要与美联储作对。美联储现在是超级宽松的。这就是做长期股权投资的时候。”斯利蒙表示,“但问题是,当经济状况良好时,美联储从来不会过度宽松。”

“最终使成长型股票下跌的是(业绩)成长能否加速,以及利率是否开始走高。只要美联储还在积极购买债券,我认为这不会发生。但最终,如果他们退出,在我看来,这将导致泡沫破裂。”



专家:科技股估值过高,市场过度乐观

近来美股暴跌没有明确的外部推动因素。事实上,上周四(9月3日)公布的美国上周初请失业救济数据实际上好于预期,并且有关候选者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的进展也越来越具有建设性。

上周五(9月4日)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好于预期,失业率连续第四个月下降、并降至个位数。但在周四美股暴跌之前的几个月,就已有许多市场专家警告说市场泡沫泛滥,尤其是投资者在疫情期间寻找避风港导致科技股过热。

在美股市场动荡时,前期表现比较弱势的一些股票表现相对较好。虽然标普500指数的12大组成板块悉数下跌,但能源、公用事业及金融等板块上周四的跌幅均不到1.6%。



软银股价持续大跌 投资者担心其科技股敞口

软银日本上市股票本周三(9月9日)早盘大跌5%,在美国科技股连续三个交易日暴跌后,投资者越来越担心该公司对科技股的风险敞口。

据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上周美国科技股暴涨的幕后推手是日本软银(SoftBank)。化身“纳斯达克巨鲸”(Nasdaq whale)的软银在过去一个月里购买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科技股看涨期权,押注未来十年这些科技巨头的股价还会上涨。

监管文件显示,软银曾购买亚马逊、微软和Netflix等公司近40亿美元的股票,还有一部分特斯拉的股份。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软银购买了与其所持股票数额相当的看涨期权。

一位专注于衍生品的美国对冲基金经理表示,这是他从事这项工作20年来见过的最大的一系列交易。

交易员认为,软银的举动可以解释为什么股指攀升的同时波动率指数(VIX)也在上升。该指标即俗称的“恐慌指数”,通常在股市下跌时走高。

知情人士表示,软银大手笔购入科技股看涨期权,规模之大甚至让内部人员感到不安。

直到上周四(9月3日),高歌猛进的科技股大幅下挫,标普500指数下跌3.5%,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近5%。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盘时下跌超过800点。

经历当日暴跌之后,亚马逊CEO贝佐斯(损失90亿美元)、特斯拉CEO马斯克(损失90亿美元)、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损失40亿美元)以及比尔·盖茨(损失30亿美元)总共损失了250亿美元的净资产。

周一(9月7日)亚盘时段,软银集团日股大跌近7%,报5,911日元。

过去三个交易日美国科技股的大幅下跌对持有大量看涨期权的软银来说是痛苦的,若科技股继续大幅下跌,将对软银的策略造成更大的破坏,并且可能连累纳指迅速下跌。

美国投行杰富瑞的分析师Atul Goyal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该集团需要通过确保其不被视为短期交易巨头来保护孙正义的声誉,这将需要更大的折扣。”他所说的折扣指的是软银的资产价值与其市值之间的差距。



CGTrade股票产品与时俱进 绝佳交易体验

CGTrade的股票差价合约队伍目前已经扩充到超过36支的规模,全部都是来自美国及欧洲上市的知名企业,涵盖金融、零售、科技等不同商业领域,如亚马逊、苹果、脸书、IBM、沃尔玛、Netflix、麦当劳、福特汽车等等。

今年开始CGTrade的股票上新步伐不断地加快前进,真正做到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按照CGTrade客户的反馈,“想知道近期什么股票最夯?游览CGTrade官网就可知道最新上线的产品列表”!

由于所有的CGTrade股票产品都是以差价合约进行交易,因此吸引了众多原先习惯于交易外汇及商品的投资者参与。特别是进入2020下半年,随着股票名单不断丰富,CGTrade股票产品交易量不断地上升,其中目前以科技股最为热门。



CGTRADE交易美股的优势

1. T+0交易制度 随时平仓

2. 双向交易 多空均可获利

3. 杠杆比例高达5倍


打从6月底开始,美股持续上行趋势,但受疫情和全球经贸关系的影响而致波动不断,差价合约的灵活双向交易更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再加上CGTrade产品向来具有低点差的口碑,更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参与。

市场行情和趋势总不断地在变化,但与CGTrade一起交易,您总能寻到热门产品、把握到最新市场动向。CGTrade坚持快步推进,持续以多元化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为全球投资者带来绝佳的交易体验!


【版权申明】友财网部分内容及图文转载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介绍及报道时事新闻所用。友财网不拥有版权,版权归版权持有人所有,如有版权方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