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联储诸多的地区联储主席不同,瑞士央行难得曝光的只有它的央行行长乔丹。和美联储的不同之处还在于,瑞士央行从不“打太极”,观点很直白。可以说,瑞士央行是“人狠话不多”的典范。
而瑞士央行的强势之处不止于此。瑞士央行还是个“上市企业”,既能干预市场、还能赚钱!
上市的央行
和其他主要国家央行,单一的货币政策管理职能不同。瑞士央行是一家不折不扣的上市公司。
瑞士央行,全称瑞士国家银行,是一个特别管理的股份制公司。约55%的股份是由公共机构掌握,例如州或州银行。剩下45%的股份则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主要为个体投资者拥有。瑞士联邦政府并没有其股份。
就像普通的上市公司一样,这些股东每年会收到来自于瑞士央行的股息。作为上市公司,瑞士央行的股价在过去三年内翻了五倍,最近9个月以来就翻了近三倍,碾压亚马逊、苹果等一众科技巨头和明星公司。

干预市场的央行
和其他央行是不是地口头敲打一下汇率不同,瑞士央行对瑞郎汇价的干预是实打实的。而且,瑞士央行会公布其操作内容。
比如,2015年,瑞士央行共计买入861亿瑞郎的外币,其中大多数在1月买入。而在2016年,瑞士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一共耗费671亿瑞郎,大约是676亿美元。
更疯狂的事情发生在2012年。当年,瑞士央行曾耗费1880亿瑞郎来干预外汇市场。
比较有趣的是,在过去数年的汇市干预中,瑞士央行在干预这个行为上都是亏损的。但在2017年,瑞士央行在干预行为中却是赚钱的。
在瑞士央行的干预(买入欧元卖出瑞郎)下,瑞郎兑欧元去年大幅下跌了8.4%,这是自近20年前欧元诞生以来,这一交叉货币对录得的最大年度跌幅。目前,欧元兑瑞郎已经逐步逼近2015年瑞士央行取消1.20瑞郎汇率上限时的水平。
盈利暴增的央行
瑞士央行2017年跻身全球利润最高的公司之一,年度利润预计达到550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要赶上苹果公司2017财年的613.44亿美元。
靠着仅有的800名左右员工,瑞士央行生产着无人与之竞争的产品——瑞士法郎。瑞士央行盈利的模式如下:
第一步:获得货币垄断权
确保只有瑞士央行能发行货币,而且想发多少就发多少。
第二步:发钞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瑞士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大约扩大了八倍,至8000亿瑞郎。这些钱流入实体经济,流入金融市场,推高资产价格。
第三步:降息
2015年,瑞士央行开始推行负利率,鼓励银行、企业、个人购买各种资产,资产价格被进一步推高。
关键一步:购买资产
就在印钱、降息的同时;从股票到债券,瑞士央行不断购买资产。瑞士央行同时也购置海外资产,配置了大量美国公司股票。
瑞士央行如今手上握着约850亿美元的苹果、微软、可口可乐、Visa等公司的股票。美国牛市的背景下,股价越是涨,瑞士央行赚的就越多。

简单来说,瑞士央行通过发钞来购买各种资产,同时又能够通过降息等手段来推高资产价格,最终自然可以获得巨额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