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俊 - 嘉盛集团首席中文分析师
陈久霖,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被誉为“航油大王”,2002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2014年,陈久霖领导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巨亏5.5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严重资不抵债。2005年陈久霖被正式提起控告,面临包括未如实发布消息、涉嫌内幕交易等多项指控。
中国航油(新加坡)成立于1993年,成立后连年亏损。到1997年陈久霖接手时国内投入的资金仅为21.9万美元,在其领导下公司业绩迅速有起色,一举扭亏为盈,并通过批量采购、集中运输等方法很快垄断了中国进口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运输权。2001年底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中航油曾被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可是,在油品市场曾叱诧风云的陈久霖又是如何在新加坡惨败的呢?
从2003年开始,中航油(新加坡)认为石油价格已经达到最高点,以每桶38美元的标的价卖出看涨期权。然而2003年由于尼日利亚种族冲突和伊拉克战争,导致油价不断攀升。在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新加坡)仍继续看空原油,此时帐目损失已达580万美元,为求收复失地,加大投资增持空单,并延迟交割日期(挪盘)。到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的进一步攀升,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为避免在帐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追加保证金,再次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年及2006年并再加大赌注,希望油价回落时可翻身。至2004年10月,中航油(新加坡)的原油空单已至5200万桶,油价此时达到历史高位55美元,此时账面浮亏达到1.8亿美元。
同时面临严重现金流问题的中航油(新加坡)多方出击筹集保证金,挪用业务营运资金;向中航油集团提交报告请求支援;向银行贷款;出手部分股权等等。新补充的资金犹如阳光下的水滴,很快就被蒸发的无影无踪。很快时间到了10月底,由于中航油(新加坡)未能补仓,首次出现1.32亿美元的实际损失;到了11月初,再有合约被强平,增加亏损1亿美元;11月中旬,再亏损7000万。到2004年11月25日,最后一批合约被平仓,总亏损合计达3.81亿美元。中航油(新加坡)同时面临银行追债等诸多问题,在2004年11月29日陈久霖向新加坡法院申请批产保护,并于11月30日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陈久霖为什么会行情一路上涨却一路反向加仓,这种操作手法很多普通投资者都不会做了。但事件的背后因素可能比较复杂。本身就在油品市场中的中航油对国际原油供需关系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真有这么容易犯下这个天大的错误吗?从这场交易的多家关联公司来看,都指向了全球著名财阀日本三井财团。这场交易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中航油(新加坡)放债;另一个是与三井住友银行相互持股的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中航油(新加坡)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谘询;另一个三井物产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又是燃料油的大卖家,显然是这场交易的受益者。
据陈久霖事后表示,“近年来,国际资本长期觊觎我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和海外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对手一直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
结束语:中国企业的走出去面对的是崭新的市场环境,好像到处都有施展的机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企业面对的其实是已经被外国资本借全球化之名严密控制的世界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相当月是在“别人”的地盘里做生意,赚本该别人赚的钱。这就有被愚弄被伤害,甚至被摧毁的危险,对恶劣的外部环境各大走出去的企业绝不能掉以轻心,并在警惕的背后注重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苦练自己的内功才能让中国金融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让金融成为国之重器,国之利刃。不要忘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决定战争的是人。有人,就有希望。
欲了解更多关于嘉盛集团学习阵线联盟的专题文章,欢迎关注嘉盛集团官方微信jiashengjit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