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召开特别国会,执政党自民党总裁岸田文雄11月10日下午在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当选日本第101任首相,随即他将组建第2次岸田内阁。
自民党在10月众议院选举中获得465席中的261席,超过半数,但比选举前减少15席。选前民调显示,自民党席位单独过半的前景不乐观,党总裁、首相岸田文雄也仅把目标设定为联合过半,即自民党与执政伙伴公明党一共获得半数以上议席(233席)。不过,最终自公执政联盟获得293席。
此前担任第100任手首相
岸田此前担任日本第100任首相,执政时长不到40天,创下该国战后一任首相执政天数最短的纪录。
10月4日,在日本临时国会参议院全体会议上进行的首相指名选举中,参议员共投出242张有效投票,新任自民党总裁岸田文雄获得141张票,超过有效投票半数,在参议院全体会议中当选为日本首相,成为日本第100任首相。
“宏池会”会长
岸田文雄生于1957年,早稻田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长期信用银行。1993年首次当选日本众议院议员,此后连续9次当选。2007年,他曾出任日本内阁府特命担当相,负责冲绳·北方事务;2012年他曾出任日本外相;2017年起担任自民党政调会长。他还是自民党内派系“宏池会”的会长。
岸田文雄曾在2012年至2017年担任日本外相,为日本战后任职时间第二长的外相,仅次于吉田茂。
第一个宣布参选的候选人
据报道,岸田文雄以酒量大而闻名,他出身政治世家,其祖父、父亲、叔父等家庭成员都曾从政。他去年9月参选自民党总裁,最终以89票惨败于获得377票的菅义伟,无缘首相之位。日本媒体将他的败选形容为“政治死亡”,但岸田文雄立誓“继续向首相之位发起挑战”。
今年8月26日,岸田文雄召开记者会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成为第一个宣布参选的候选人。在随后的竞选活动中,他多次针对菅义伟内阁在应对疫情和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提出批评,认为其经济对策“过于细碎”“缺乏对中长期的前景预判”,并称如果自己上台,将推出一项超过30万亿日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当地时间10日上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召开内阁会议后,内阁已经全体辞职。
这轮日元贬值估计还得继续
企业利润率创史上最高,但工人穷了
其直接原因就是安倍政权时期的日元贬值路线。从2013年日本央行总裁黑田宣布“量化宽松”起,日元大幅贬值、美元升值,日元从1美元=80日元左右一路走低,变成了1美元=120日元左右。
这正是日本银行黑田总裁希望看到的。政府在特定汇率上引导外汇市场被视为禁忌,所以他的目的就是设定2%的通胀目标,降低日元的价值,并引导日元贬值、美元升值。这也是许多日本央行人士都承认的。
然而,通胀目标虽然失败了,但日元贬值却成为现实。这是因为,普通百姓并不知道通胀目标是什么东东,但投机者们都知道。外汇市场资金99%来自外汇投机者,所以央行虽然不被允许操纵物价,但可以变相操纵资产市场。
其结果是,日本人不得不拿着缩水之后的日元购物。如此说来,进口商品的价格是实际价格的1.6倍,这肯定是通货膨胀啊,但是为什么又说没有实现通胀率呢?
原因是,日本人的工资下降了,而不是物价上涨了。企业赚钱了,工人却穷了。安倍政府试图通过通胀来解决这一点,但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据说岸田政权希望通过“新资本主义”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没有提出任何具体措施。因为,他也不知道根本原因在哪里。
黑田总裁看漏的全球化
安倍首相和黑田总裁的错误就在于:他们以为,物价不涨,是央行货币供应量导致的通缩。但其实,物价不涨是因为工资不涨,其根本原因是国内就业岗位减少。
日本的完全失业率在3%以下,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很低,其原因是退休后的老年人以及全职主妇的雇佣增加了,非正规劳动者(指合同工、短工)增加了,但总劳动时间其实是持续减少的,这就是工资收入(时薪×工作时间)减少的原因。
企业业绩刷新了史上最高利润,而国内就业岗位在减少,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生产转至海外工厂进行。让这些工厂回到国内,是黑田总裁引导日元贬值的目的。正如其目的,美元飙升,日元贬值多达30%,但黑田总裁没有想到,花开全球的日企并未回归日本。
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进入了世界市场。它最初只是供应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随着中国的富裕,它就成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大市场。最初从中国工厂进口产品的日本企业,也开始在中国生产并在中国销售。究其原因,是中国成长为了大市场。如今,优衣库在日本国内门店数量为810家,而中国有832家。
在日元升值的时代,前面提到的做法对总公司的结算是粉饰,日元贬值的情况下,就把粉擦掉。只需把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各国,就提高了集团公司的利润,在结算报告里,干脆不再出现总公司单体的收益数据。
媒体也跟风只报道集团的损益,所以海外法人的收益与国内都是一样的。与其在人口减少、法人税高、就业管制烦人的日本国内生产再出口,还不如在不断增长的亚洲各国生产并直接在亚洲大市场销售划算呢!
总而言之,由于国内制造业的就业机会转移去了亚洲各国,导致日本国内就业空洞化,日本工人变穷了。这从股东利益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盈利上升,因为日本工人的工资不断在向中国接近。
这种情况今后还会继续吗?
首先,眼下的能源、原材料通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日本企业物价PPI涨幅(9月)为6.3%,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只是时间问题。消费者物价上涨率CPI(9月)为0.3%,但电费上涨了13%,所以通胀一定会到来。
从长远来看又会怎么样呢?新兴国家的经常账户从2015年起转为赤字,中国的劳动人口也开始减少。全球储蓄过剩的时代已经结束,预计今后将因老龄化而导致储蓄不足。
在GDP统计中,社会保障按政府支出计,所以老龄化消费减少,但如果把社会保障计算在内,其实老人的消费比生产多,所以储蓄减少,利率上升,通货膨胀。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制造业积累的国内储蓄,很快就会被社会保障所吞噬。
这些年日本的实际工资并没有下降太多是因为,日本并没有真正通货膨胀。如果未来真的通货膨胀了,实际工资(购买力)就会显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