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刺激经济这一相同原因,欧洲和日本的决策者都转向采用负利率政策。然而结果却好坏参半,这让很多人对负利率产生反感。不过眼下如果央妈们就抛弃负利率政策,或许并非万全之计。
正在推行的负利率政策的确有着巨大的局限性,一些经济学家和银行业人士甚至认为,负利率传递出的信息是对经济增长前景以及央行掌控增长前景能力的担忧。然而有观点认为,一旦一系列制度约束解除,这项政策长期而言可能有效得多。
《现金的诅咒》(The Curse of Cash)作者肯尼斯罗格夫在为《金融时报》撰稿时称,全球目前正处于一个低利率成为长期常态的时代,为有效负利率政策扫清道路具有潜在的巨大益处。例如,如果各国央行能够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出台此类政策,可能就阻止了就业、产出和资产价格的下跌。
美联储主席耶伦此前表示,美联储应该不需要依赖负利率来抗击下一场深度衰退。她相信,如果广泛应用的话,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就足够了。
鉴于在下一场衰退来临之前很可能没有时间为有效负利率政策奠定基础,人们会希望她说的是正确的。但从学术文献和过去7年的经验来看,几乎没有理由认为情况的确如此。
罗格夫指出,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负利率并非史无前例。在纸质货币之前,君主们定期贬值货币,例如推出含有较低银含量的硬币,并用这些货币偿还债务。
零利率下限是随着纸币的出现才出现的,但接着政府开始通过印钞催生通胀来让货币贬值。在零利率下限的约束下,看看能够刺激经济的其他方法,你会发现更有理由推行负利率政策了。
他还补充说,一系列政策可能被经济学家认为效果完全适得其反,但在货币政策无法产生通胀的时候,这些政策有时也是具有意义的。它们包括呼吁加强保护主义,因为这会提升价格;让结构性改革倒退,因为效率提升会降低价格;以及让政府过度干预私人信贷市场。
“但保护主义和结构性改革倒退的潜在风险肯定要比有效负利率政策大得多,假如负利率政策有可能实施。明智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在正常时期就够困难的了。当零利率下限逼近的时候就更加困难”,罗格夫写道。
他强调称,“无论下一场金融危机何时来临,央行都不应再次自问,为何它们没有事先更多地考虑零利率下限。现在就应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