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1月2日突破3万美元关口之后,1月3日比特币价格一度突破3.4万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股神”巴菲特长期以来一直看空比特币,尽管加密货币已成2020年表现最佳的资产之一。
十年价格翻1380万倍
比特币近期的疯狂涨势让人咋舌。从2020年12月16日晚冲破20000美元大关,单日涨幅超10%,到2021年1月2日晚冲破30000美元大关,历时仅半个月时间。
比特币在1月3日仍在继续上涨,并在3时49分涨至34538美元,续刷历史新高。在新高刺激下,目前比特币交易市场仍非常活跃,价格也在不断波动中,仅1秒内价格便可上下浮动千余美元。。
币圈也再一次见证了“历史”。按最新价格34508美元计算,从2020年内3月13日的低点4705美元、2020年12月11日的最低点17770美元,比特币涨幅分别达633.43%、94.19%。若将时间线拉长至2010年比特币被购买所对应的0.0025美元价格来看,比特币自诞生以来,价格涨幅已达1380万倍。
多因素助推币价持续上扬
对于这一波大牛市行情,触发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减半行情,量变引起质变,供应量持续的减少使得比特币更加稀缺,引起价格上涨。在2021年初始,比特币仍在创造历史新高。目前来看仍处于减半行情的初期阶段。
据悉,比特币第一次产量减半的时间为2012年11月28日,挖矿奖励从50枚比特币降低为25枚;第二次产量减半时间为2016年7月10日,挖矿奖励从25枚比特币降为12.5枚;第三次产量减半时间为2020年5月12日,挖矿奖励从12.5枚比特币降低为6.25枚。预计距离第四次产量减半还有1200余日,彼时挖矿奖励将从6.25枚降低为3.125枚。
二是疫情再度恶化加剧了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全球大水漫灌,美元走弱,全球通货膨胀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比特币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三是市场对于比特币的重新认知,机构持续入场,比特币成为机构宏观资产配置的组成部分,全球的金融支付巨头也纷纷布局加密货币,提供相关服务,为比特币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数字货币牛市行进中
依据上文分析比特币上涨背后的逻辑和动因对比2017年来看,此轮牛市走得更高同时也会走得更稳。
这种趋势在如今的比特币市场已经渐渐显现。仅数字货币市场最高调的投资机构灰度,到12月25日,就已经持有607000枚比特币。
比特币的疯涨,同时也带动了数字货币整体市场的一轮上涨行情。在2021年的伊始,这既是整个市场的强牛信号,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通过冷静判断入场的好时机。
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经历了2017年的牛市变巨熊,此时入局BTC市场,仍然是十分冒险的行为。尤其是BTC单价已经远超普通投资者的承受范围,如果不购买BTC现货,而是加杠杆进行ETF投资等行为,则有可能带来更多风险。普通投资者在这一轮上涨行情中应该做的,应该是衡量自己的仓位和数字货币整体市场的发展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投资的币种。小额入场,了解了数字货币的投资特性和特征之后,再进行第二轮投资。
巴菲特看空比特币的三大理由
长期以来,巴菲特一直是比特币的坚定看空者。早在2018年,巴菲特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我能购买每种加密货币的五年期看跌期权,我会很乐意这样做”。
不过,截至1月4日,比特币一年以来涨幅超过342%,价格从2020年年初的逾7000美元上涨至30000美元上方。从原因来看,巴菲特不愿意持有比特币主要有三大理由:
1、比特币没有潜在价值。作为价值投资者,巴菲特青睐那些被投资者低估,产生稳定且经常性现金流量并能够增加账面价值的公司。对巴菲特而言,比特币不会产生收益或股息。相反,比特币的价值仅仅是一个人愿意为此付出的代价。在这方面,比特币与1637年的郁金香热潮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巴菲特认为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
2、巴菲特只投资于他了解的事物。“股神”遵循其自有的投资原则,他喜欢投资可口可乐(KO.US)等稳定的消费品公司和美国运通(AXP.US)等金融服务公司。如果潜在投资超出了巴菲特的专业领域,那么他很少会进行购买。在大多数情况下,巴菲特只投资于他了解的行业和商业模式。
3、比特币是一种高度投机的资产。比特币近几年的上涨趋势一直是分析师讨论的焦点,看空者认为这是一个投机泡沫,最终价格将崩溃至零。尽管所有投资都涉及某种程度的投机活动,但巴菲特的理念是保险和减轻风险。巴菲特的投资风格倾向于“买入并持有”,青睐那些随着时间推移而价格稳定,持续增长的公司。
外汇及其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风险性,损失金额可能会超过您原本的投资本金。杠杆交易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可能会放大损失。AFMarkets提醒您衍生品交易因其存在的高风险性,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您必须充分了解交易所涉及的风险,必要时可向第三方征询意见。投资者在进行衍生品交易前应详细了解金融服务指南(FSG)和产品披露条款(PDS),您可以点击www.afmarkets.cn下载电子版风险指南或联系我们获取纸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