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产协议被放鸽子后,在欧佩克放任生产的状态下,4月布伦特价格同比增长了21.5%,收于48美元/桶,为7个月来最高。欧佩克与油价之间的“默契”已大不如40年前,或许欧佩克作为一个决定性力量的时代已然过去。
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凭借世界70%储量和超过一半的出口量,垄断了石油供应。然而,之后石油供应阵营越来越向多元竞争演变。20世纪80年代,随着俄罗斯、北海、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力量的出现,欧佩克的垄断被打破。近年来,随着北极、深海、非常规、替代能源的兴起,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勉强维持在40%。2013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力量贡献了世界原油产量增长的一半。无论是欧佩克内部分歧加深,还是非欧佩克外部崛起,供应多元化竞争化将是不可逆趋势。
今天,非经合组织(OECD)国家消费增量已经超过OPEC国家,将是未来石油消费的主要市场。亚太、非洲、拉美的发展对石油需求还将保持强劲增长。同时,欧佩克产量已到上限,未来石油增量主要依靠非欧佩克来实现。可见,传统的供需结构正在变化,欧佩克不可能再一家独大。多元供需博弈的格局下,影响力式微不可避免。
面对2014年以来油价节节走低,世界最重要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欧佩克时代”油价的权柄交给了何人?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化,围绕石油资源及运输通道控制权的争夺逐渐激烈,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并且使其具有政治属性,在特定时期内某些社会政治事件作用于供需关系,并且形成市场恐慌的心理预期,往往会引起国际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
其次,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也增强了石油的金融属性。美元币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油国和消费国的购买力,还会引起投机资金在货币市场与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之间大规模流动,影响石油期货价格的变动。美元的表现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风向标。
此外,影响油价的因素还包括原油库存、投机预期、技术进步、气候状况、经济结构、各国政策、替代能源发展等。油价呈现出长期走势和短期波动叠加,传统供需与新兴因素交织,国家、集团意志与市场自由主体博弈,产供贸需各个链条环节相互制衡影响,价格升降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原因和数目日益庞大的各种市场参与者。
在现货市场,聚集了对现实石油各种供求信息的判断,其价格更透明、竞争更充分。然而市场受到国家政策、重大事件、地缘政治、投机者预期等各种信息的影响,这使得油价短期剧烈波动更加频繁。有时在投机者的炒作下,油价甚至会脱离供需基本面。或许光看价格本身或许判断方向将显得更客观,进退也更有依据。
本人专注追踪市场动态、直击全球热点、解读行情走势、剖析突发事件,对原油、沥青、铜、白银及股票等有深入的研究。本人交流微信:mus857485382,获取更多投资实时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