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投脱欧引发国际社会震动。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在某微信群里,英国等发达国家不断发红包,而有些国家只抢不发,英国不干了,于是选择退群。德国慕尼黑大学经济与公共财政学教授、德国联邦经济部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汉斯·维尔纳·辛恩虽然认为欧盟应允许一些国家自由退出,但他指的不是英国这样的欧盟“中流砥柱”,而是财政表现欠佳的国家。欧元自2002年元旦起正式流通,英国始终不愿加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欧盟内部财政制度不合理的强烈质疑。
在《欧元陷阱:关于泡沫破灭、预警和信仰》中,汉斯详尽陈述了欧元的种种弊端及深陷的困境,比如希腊债务危机。汉斯写作本书时英国尚未举行退欧公投,否则,英国必将成为他扩充论据的“上等佳肴”。汉斯毫不留情批评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成员国的纾困计划,认为稳定欧元体系的唯一选择是深陷危机的南欧成员国退出欧元区,对新货币采取贬值措施,在透明的金融市场、收支平衡的公共财政基础上建立财政秩序,进而重获竞争力。从这一层面看,汉斯并非对欧元悲观到失望,而是抱有强烈期待。
没有权力中心化的货币联盟
对曾饱经战火沧桑的欧洲人而言,一个统一的欧洲是化解干戈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欧盟确实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而一个稳定的欧洲,必然渴望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像美国那样的强大经济,欧元于是应运而生。“在启用欧元时,人们普遍相信,新货币一定会刺激经济、引领欧洲走向繁荣的康庄大道。”出于对加快推行欧元的需要,擅长造势的政治家们极力宣扬欧元的种种优点。虽然1998年至少有155名德国经济学家签署了反对过早引入欧元的公开信,但德国时任总理科尔仍辩称:“作为和平与自由的保证,欧元巩固了欧洲联盟”,他“非常确信……今日对欧元说‘不’的那些人几年后一定会否认自己曾经说过此话”。
可以想象,当每个人都在努力幻想着欧元的种种利好、迫不及待地想从中分一杯羹时,意味着大家忽视了欧元的潜在风险。蒙代尔被尊称为“欧元之父”,然而,就是他亦曾警告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是通过政治联盟走私的一个危险尝试。”
作为追求强化经济联盟而生的欧元,自诞生起实际上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只能说欧元政治人物的想象太过理想化。这也是汉斯着力批判之处。欧元推出后最容易想象得到的好处是,可大大降低货币转换交易手续,降低货物成本,加快货物流通,为欧元区人们往来提供诸多廉价便利。
在融入还是逃离欧盟的数年博弈中,英国“疑欧派们指出了(欧盟)只有货币统一,而没有财政统一的结构只能导致灾难”。也就是说,从市场层面看欧元好处多多,但从顶层看,如果没有统一的财政结构体系,各心怀鬼胎,就难免同床异梦。这样的怀疑确实有着十足的根据。
虽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规定,在启用欧元后,成员国的公债对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而就在条约签署的1991年,意大利的公债对GDP比重为102%、希腊为92%、比利时为128%、爱尔兰为95%、荷兰为79%,此外,原来表现良好的德国至1997年也攀升至61.3%。这意味,严格按照《马约》的话,这些国家均触了欧元区红线。
欧元被确定引入之前,南欧国家和爱尔兰的公、私债务人必须靠提供很高的收益率以补偿潜在的汇率贬值,以吸引外国投资者。在某些国家,GDP中的10%多用于支付公债利息。欧元推出,显然有助于这些国家借助低利率国际信贷,及时化解燃眉之急。当欧元赞成者渴望在欧洲建立一个像美国那样的联邦时,他们并没有把想法付诸于政治层面,而是移植于经济上。无奈,“没有权力中心化的货币联盟无法取得成功”,这是欧元先天不足的命门所在。
欧元区拿得出刮骨疗伤的狠劲吗?当然拿不出了,这种狠劲一旦拿出来,老百姓会抱怨其残忍,肉疼,那么这个国家怨气连连,不复存在了。文/玥婷品金 现货(原油,白银,天然气,铜等贵金属)投资交流微信:ytpj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