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上台伊始即祭出大招,特别是著名的三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唤起民间投资的经济增长战略。2012年底开始的改革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然而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大胆的货币政策。主要政策被形象比喻为三支箭:货币刺激、“灵活”财政与结构改革,希望货币刺激与结构改革两支箭来激发与扩大生产力,以确保中间那支箭命中雄心勃勃财政目标的靶心。
安倍经济学实施第一年,日本央行不断的量化宽松使日本股市走势喜人,也开始让企业和消费者振作起来,确有日本经济起死回生的意思,但2014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日本政府信用评级到A1,主要原因就是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产生怀疑,认为依靠举债拉升经济增长的策略已经到了极限,实际也证明日本经济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按照“安倍经济学”理论,量化宽松将助推日元贬值、股市上涨,企业利润上升,进而实现员工收入增加,企业扩大投资,之后是刺激消费、内需增加,最终将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拉出泥潭。
但现实却是,尽管企业利润有所增加,由于对前景信息不足,企业不但未给员工提薪和增加投资,反而继续压缩成本,大量雇佣“临时工”。结果消费未能提升,投资更没扩大,在初期的虚假繁荣之后,全日本都看到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就完全放偏了。
安倍当然也知道货币政策有着天然的的“瘸腿效应”,因此第二只第三只箭也没闲着,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日本政府还曾提出一系列的改革预案,包括撤销阻碍竞争的“岩磐限制”、改变传统的劳动雇用制度、推进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的税制改革等。(注:在日本,存在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团体等强烈反对放宽医疗、农业等领域的限制的现象,被称为“岩磐限制”)
但现实情况是被一一打脸。比如改变传统的劳动雇佣制度方面,安倍政府针对企业里“临时工”比例不断增加,阻碍了通过员工薪水增长提升消费的计划,准备依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对企业用人制度进行整体调整,但在“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观念牢不可破的日本,政策完全无法推进。
时至今日,安倍政府陷入内外交困
内政方面,曾经屡试不爽的货币政策已走到量化宽松的尽头,今年初在实施名义利率为-0.1%政策后,金融市场反应与预期完全相反,股市未受提振、日元没能贬值,负利率政策还引发银行的观望情绪,日本银行间拆借余额暴跌,银行间借贷行为几近停止。
外部环境,欧洲动荡、人民币贬值,不断助推日元汇率走高,日本产品出口形式愈加严峻。全球贸易进入“冬季”,近两年,在全世界大多数地区和国家贸易额普遍下降,进口量和出口量都出现了减少,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新兴市场。日本的进口和出口增速深度下跌。 鉴于此,安倍才枉顾现实提出28万亿刺激计划,但恐怕难以兑现,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日本经济学家上野泰也称,“税收没有增多,补充预算的资金有限,完全就是在虚张声势。”
此次刺激政策无论能否实施,恐怕都无法救活日本经济,安倍离下台的日子不远了!
目前来看,安倍的三支箭全部落空:2%的通胀率远没有达到,政府负债问题一如以前严重,日元升值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而诸如劳动力市场改革之类的结构改革,做得远远不够。这与以此前制定的宏达目标与大力宣传来衡量,安倍经济学失败无疑。
经济学人有文章指出,尽管“安倍经济学”宣告失败,对于同样需要应对老龄化、需求停滞及债务高企的其他国家,日本的经验仍然值得关注,至少可以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以货币政策为例,日本央行在2013年4月之后几乎将其资产负债表扩容了一倍,但是和西方各国央行一样,日本央行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种种刺激政策收效不大。这又引出第二条经验:在公司治理乏善可陈而竞争又被遏制的日本国内商业环境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虽然金融资产表现不错,但是货币刺激并没有从根本上刺激消费与投资,日本企业坐拥一千兆日元(9.5万亿美元)现金与金融资产,却吝于投资或者提高工资。
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日本经济停滞的大背景之下,安倍经济学推出的改革举措仍证明央行和政府的确可以在经济的一潭死水中搅出波澜。而安倍经济学要想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变人们对经济的悲观情绪。
什么是货币宽松?说白了就是把十快钱当一块钱用。
安倍自实施自己那套经济学以后,日本的货币都在保持着一个降息的过程,但是安倍射完三支箭以后以28万亿的资产投入市场带动炒股最后连全国人民的养老金都给输没了,很难想象日本后20年的老人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场豪赌是安倍一个人的,但是代价却是全国人民所不能承受的。
安倍有三支箭射完了就玩完了日本的经济,不过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是中国会在这里面充当什么角色。
安倍失败后已经意识到美国爸爸将其抛弃,于是转身希望中国伸出援手,而我们显然是拒绝了。这个是情理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对于英国我们还会保持观望的态度吗?在笔者武运石微信JH4869看来,有极大的几率会给与帮助,以为内英国是我们撬开欧洲大陆的跳板,而对于欧盟刁难我们的经济地位问题以及反倾销政策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