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消费国应利用燃油税、燃油效率标准和对电动汽车的支持,阻止人们对处于低位的油价做出没有远见的回应。

在2006年1月的国情咨文演讲中,美国前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对下列危险发出警告:美国“已对石油上瘾,而这些石油常常是从这个世界上的不稳定地区进口的”。10年过去了,世界正在向人们展示出打破这种习惯是多么的困难。
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上周指出,中东在全球石油供应中的占比已升至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可能会继续上升。
他的言论很好地提醒人们注意在油价低廉之际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忘记的弱点:面对石油供应冲击,全球仍十分脆弱。

在石油消费大国中,美国在降低进口石油依赖方面最为成功。小布什提出的政策(包括强制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提高汽车燃油效率标准)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经济从2007年至2009年的衰退中复苏缓慢,以及过去6年页岩油产量大幅增长。美国净石油进口从2005年的每日1250万桶降至去年的470万桶。
但美国仍是一个石油进口大国,随着美国产量的下滑以及消费的增长,进口下降趋势目前似乎已告一段落。
其他发达国家由于提高了燃油效率以及经济增长较为疲弱而减少了石油消费,但石油仍基本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大型新兴经济体对中东石油变得更为渴望。2005年至2015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73%,其中由国内产量供应的比例从53%降至36%。同期印度石油消费增长60%,其国内产量占比从28%降至21%。
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过去两年油价暴跌的好处是提高了这些国家的购买力。不利的一点是消费者和企业被鼓励做出投资决定,从而锁定了需求。在美国和中国,耗油量大的多功能运动型汽车(SUV)的销量都在迅猛增长。
全世界越习惯于认为油价将保持在低位,一旦油价飙升,痛苦也就越严重。中东以及委内瑞拉等产油国的动荡意味着,永远存在供应突然中断的风险。
如果石油市场因为需求稳步增长和库存减少而吃紧,那么作为回应,预计美国页岩行业将扩大业务并提高产量,这些措施将推低油价。
但美国并非一个“可以调节产量的产油国”,它不可能在几周之内对供应冲击做出反应。部署提高美国产量所需的资金、设备和员工是需要时间的。正如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所显示的那样,油价即便暂时飙升也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石油消费国的一个应对方案是他们需要逆风而行,利用燃油税、燃油效率标准和对电动汽车的支持,阻止人们对可能只是暂时处于低位的油价做出没有远见的回应。在政治允许的情况下,应削减石油消费补贴。
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石油消费国还需要认识到,他们与中东是互相依赖的关系,而且未来几十年可能仍会如此。既然患上了如此难以戒除的石油瘾,就要确保这种瘾得到谨慎处理。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定其心,观其势,谋定而后动,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取己所需,不贪婪,不好战,收放自如,稳操胜券。

有风暴,船帆不过就是一块破布,没有波动,交易哪还有一点刺激。你可以粗暴到让人讨厌,可面对风暴的此刻别轻易认怂。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自己的仓位要自己控制。我为所有人能经历这样的刺激感到自豪,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这更是决定胜负的一刻,这是最公平的地方,这是不看脸的场所,这更是凭智慧换金钱的游戏,来吧,像个勇士一样接受挑战。
文|范爷金道(V❤:fydj188),编辑|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