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6月25日,“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今年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此次中国新型运载火箭一共搭载了七种航天器,值得一提的是“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和在轨加注实验装置,这两种航天器将为中国天基反卫星平台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是指将在前期技术研究和地面试验的基础上,以模拟的空间碎片为目标,验证碎片清除关键技术,任务结束后进行钝化处理。为反卫星作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而如果将其安置在反卫星领域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遨龙一号”清理空间碎片的技术手段可分为两类:一、对碎片可使用机械臂和捕捉爪直接进行捕捉;二、对目标碎片发射激光并烧灼熔解其表面形成喷射流效应,使其加速坠落进入大气层。
可以把“遨龙一号”的激光清理技术当作一只“激光手”,确定目标之后利用它将其推向大气层高速运转,目的是让目标坠落大气层并将其烧毁。而在这过程中,这只“激光手”并不需要消耗过多的能量。另外,“遨龙一号”采用的两种碎片清理手段都不会产生额外的碎片,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环保作用,如果将其应用在反卫星作战中,那么就不用担心在轨道中遇到碎片干扰,更具利用价值。
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其作用类似于“空中加油机”,用于在空间轨道上为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进行气、液补给,延长航天器的工作寿命。在轨加注实验装置与远征1A上面级不分离,试验任务结束后再入大气层烧毁。如果将在轨加注装置与“遨龙一号”结合,那么我们就不用担心燃料耗尽等问题了,而且还能够延长航天器的使用寿命。
众所周知,传统的反卫星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天基、陆基和空基。目前天基平台最成熟的技术为采用自杀式卫星对目标进行撞击,因此天基反卫星技术可能从太空阻拦卫星。而美国曾经提出利用航天飞机直接拦截在轨卫星,直至全部航天飞机退役都没有实现。在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研究各种类型的反卫星武器。
苏联既是最早发展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反卫星技术的国家,而美国也毫不示弱。自从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到1982年为止,在短短的25年间,竟增添出现了2019颗人造“新月”,其中照相侦察卫星815颗;电子侦察卫星211颗;海洋监视卫星59颗;预警卫星53颗;反导弹报警卫星10颗;导弹卫星108颗;轨道轰炸卫星17颗;拦截卫星35颗等。
美国为了打破苏联反卫星武器的垄断领先地位,也不惜耗费巨资和众多人力来研制各种反卫星武器,主要的就是“反卫星导弹”。苏美两国频繁地研制发射卫星,对全球进行全方位和全天候的间谍侦察。
虽然中国发展航天武器起步比其它国家晚,但历经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增强,中国发展空间日益壮大,符合国家利益,太空也不光是发达国家的,中国航空航天能力够强,也能够独立发展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