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年是新建及改扩建铜矿山投产的高峰期,期间全球铜矿产能预计维持5%以上增速。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铜矿产能约为2259.9万吨,同比增长近5.1%,2015~2018年平均增速将达到6.3%,其中主要是铜精矿产能增速提高较为明显,湿法铜产能增速则显得较为平稳。分区域来看,秘鲁未来两年铜矿产能将出现明显提升,哈萨克斯坦、中国、墨西哥也将贡献一定增量,总体上看,2018年全球铜矿产能或将达到2750万吨,较2015年增加近500万吨,增量非常可观,几乎占到了目前总产能的五分之一。
2016年全球铜矿产量变化预估模型
资料来源:东证期货研究所(注:受扰量数据部分)
全球铜矿产能扩张加速
一方面,铜矿投资与建设周期较长,2011年后投资的新建项目在2015~2018年迎来集中投产期;另一方面,部分已投产项目的改扩建工程也在同步,这部分工程目前也在陆续投产。除此之外,虽然铜价持续下跌,但已公布的高成本产能的关停却非常有限,部分矿业公司剥离了非核心铜矿山,但其他公司收购这部分产能之后也将继续恢复运营,因此不计入产能出清之列。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增量充分而缩量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铜冶炼企业正在加速对海外矿山进行收购。此前洛阳钼业先是以15亿美元现金收购了英美资源巴西的铌矿和磷酸盐资产,后来又以26.5亿美元收购了自由港刚果的Tenke铜钴资产(56%权益)。近日江西铜业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目的也在于加速海外收购矿山的步伐。另外,中资财团对诺里尔斯克镍业在西伯利亚的Chita项目,力拓在蒙古的Oyu Tolgoi项目都表示出高度的兴趣。从中资企业收购海外矿山的历史来看,前期由于缺乏经验,很多项目收购后“难产”,不过从中铝和五矿的海外收购来看,中资企业在这一块已经有明显进步。随着中资企业对海外矿山开发能力的增强,一旦收购成功都会进行全面开发,例如中铝在秘鲁的Toromocho项目,扩产后最终产能可能达到100万吨铜/年,五矿资源在秘鲁的Las Bambas项目,扩产后最终产能可能达到40万吨铜/年。中资企业这一轮海外收购如果顺利,极有可能会推升未来3年全球铜矿的供应水平。
目前,市场对于铜矿产能的高速扩张已基本形成共识,但是分歧较大的点在于这部分产能究竟能有多少转化为产量,或者说是以什么样的节奏转化为产量,直接表现就是项目是否能按期投产,以及项目投产后是否能按计划爬产。一般来说,阻碍项目按期达产的因素主要有:价格因素、天气因素、设备故障及事故、矿业政策与社会环境变动等。围绕这些因素,结合今年项目增产与减产预估,笔者建立了2016年全球铜矿产量变化模型。
我们将2004~2015年全球铜矿产量的年度受扰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取其平均值470千吨、最大值670千吨、最小值270千吨。这个受扰量主要是指受天气因素、生产事故及设备故障、劳资纠纷等造成的当年铜矿产量缩减。同时,针对减产项目的执行力度,我们取100%、75%、50%的执行力度进行测算。计算公式为:产量预估=实际增产量预估-实际减产量预估-受扰折减量,最终得到的结果如表一。
首先,全球建及改扩建项目铜矿按计划爬产可能性很大,这些项目沉淀了矿业公司大量的投资,这些公司都急于从项目中获得投资回报,同时,增产还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现金成本,只要项目能产生积极现金流,增产是大概率事件。其次,从一季度公司披露的运营情况看,此前大部分宣布减停产的项目都没有执行到位,这可能与一季度铜价的反弹有关,也可能是这些项目降本增效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减产执行上我们选取50%执行标准。
最后,从天气、意外事故、罢工等扰动因素来看,受此影响一季度全球铜矿造成的减产量远低于去年同期(据Macquarie统计),但智利4月暴雨造成了大约3.8万吨的减产,二季度劳资纠纷不断,出于保守预估原则,在受扰折减量上我们取历年平均值。
根据笔者对各变量的分析,保守预估2016年全球铜矿的实际增产量在37.2万吨附近的可能性较大。
2016年有较强增产预期的海外项目
资料来源院:Bloomberg,公司报告,东证期货研究所(预测主要依据公司产量计划)
全球铜矿亏损产能仅10%
全球铜矿产能及产量维持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铜矿生产的现金成本仍在下移。由于成本下移,据Wood Mackenzie统计,目前全球亏损产能仅占10%,情况相对其他有色金属要好很多。
从海外铜矿生产商一季报情况看,各家公司仍在致力于降低成本,以适应目前低铜价。主流生产商成本压降的目标比较明确,Codelco预计,2016年铜平均成本将降至约2778美元/吨,较2015年下降约9.35%,自由港迈克莫兰的目标为2425美元/吨,嘉能可与墨西哥集团的目标也基本定在2435美元/吨附近。
笔者也考虑生产国货币兑美元升值,以及油价走高对各公司成本压降的阻碍。但是,今年下半年美元走弱及油价上涨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这方面影响我们暂时视为中性。同时,从各公司一季报披露信息看,即便美元走弱与油价走强,但新建项目现金成本多数仍在降低,说明对于新建项目,企业主动降本增效的作用要大于这两个因素带来的负作用。
总体上看,全球铜矿生产商正在进行一场成本博弈,无论是此前的高成本生产商还是低成本生产商都加入了这场看不见的战争,无论是选择增产、提高资源回收率、压缩人力与管理成本,还是剥离高成本、非核心矿山,目的似乎都在于将成本降至极限。这场博弈最终的结果就是高成本的项目退出市场,等待被重新开发或者永久关闭,剩下来的项目则去抢占高成本项目退出后的市场份额。
从成本曲线近年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成本曲线的中枢仍在下移,但降幅有所缩小、空间已经不大,预计2016年成本曲线中枢将降至2888美元/吨,较2015年下降5.8%。此外,由于高成本项目的退出及低成本项目再压缩成本空间有限,成本曲线形态上更加平缓,各阶段差距逐渐收敛。
需要关注的是,中资企业海外收购矿山的情况。目前我们的判断是如果收购顺利,成本曲线最高段将继续下移,逻辑在于海外矿源得到一定保证后,中资企业或相应关闭国内一些老旧的高成本矿山,这样的话整个成本曲线的中枢还有一些下降的空间。例如,第一量子公司旗下Guelb Moghrein项目(该项目的好处在于最大化的避免了汇率、矿石品位等干扰因素的影响),该项目位于北非的毛里塔尼亚,2014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之间,采出矿石品位保持在1.2%~1.3%。该项目产量与现金成本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主要是矿石采、选及管理费成本与产量高度负相关,最理想的状态下,同样的生产投入,采选出了2倍的矿石量,那么成本应该是原来的一半。对于矿业公司而言,前期由于生产国货币兑美元贬值及油价走弱带来的成本红利暂时告一段落,甚至短期内汇率与油价对成本会形成上行压力。如果铜矿业公司要压缩减少成本,比较好的选择就是增产,尤其是对新建投产及改扩建的矿山来说,增产对于成本的压降效果非常明显。
全球铜矿生产成本下移同时,一些其他因素也开始对成本下移形成阻力,再往后成本下移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近年来,全球铜矿山采出铜矿的平均品位逐年下降,对于产量的增长及成本的压降都起了一定的负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老矿山表现较为突出,这些矿山技改扩产的难度比较大,只能够通过裁员减薪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同时,缩减开支也会激化劳资矛盾或增加生产事故的隐患,总体上看,这部分矿山的成本很难再进行压降,最终可能被出售或者关停。除此之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政策不稳定(如税收的调整,政局的不稳等),矿山水源及能源的匮乏等都将给成本下移造成阻力,这方面非洲与智利的矿山表现较为突出。
对原油、沥青、铜、白银等大宗商品投资有兴趣却投师无门,或者已经接触却并不理想,不妨促膝一谈,或能取长补短。添加笔者微信:YLSJ211(长按复制),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