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闾老师
5月21日,中俄达成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将从2018年起连续向中国供应30年的液化天然气(LNG),每年380亿立方米,价格约9.5美元/BTU,比日本进口的价格要便宜40%。
日本此前认为,中俄十多年来在天然气价格上的问题不可能简单解决。中俄能源大单一锤定音后,《朝日新闻》依然认为中俄是在各自面临“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危机下才实现妥协的。
极度缺乏能源的日本一直是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数一数二的买家。仅2013年,日本进口天然气就达到了创纪录的8750万吨,总价690亿美元。随着日元贬值、国际天然气价格的攀升,进口天然气年均花费将增加2万亿日元。
日本能源进口和开发一直依赖与西方能源巨头的合作,只能老老实实进口高价天然气(对此,日本的石油界经常自嘲是美英石油资本的好学生)。由于福岛事件,民众坚持能源“去核化”,而要维持经济发展、环保要求和国民生活的高水准,日本只能选天然气了。
2011年后,日本的国际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仅2013年便达到了1124亿美元,能源进口占了4成。这样规模的天然气进口实在是难以承受的重负,因此安倍一直在寻求更为廉价的天然气供应来源。

从供给、运输等方面考虑,俄罗斯一直是日本平价天然气的最佳来源。而俄罗斯在远东的天然气出口战略原本也是以日本而非中国为主。包括恰扬达凝析气田,俄日的远东天然气管道合作项目等。
这样的局势,中国自身也有原因。早先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日本有较大差距,以煤炭和石油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也使得对天然气的需求远不能跟日本相比,并且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天然气生产国。

中国经济正迅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强。我国在6月29日举行的“G20天然气日”活动上宣布,已制定计划,将大力提高天然气消费规模和比重。预计到2030年,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
目前日本天然气需求仍是亚洲第一,但未来日本进口增量达到中国这样的幅度是不可能的。因此,普京将远东能源开发计划的重点逐渐偏向中国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充分考虑东亚能源市场变化趋势后作出的判断。
过去,普京一直希望能够通过能源合作,推动日本认真地参与到关乎俄罗斯崛起的西伯利亚开发中。但日本囿于自身从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战略格局,以及单纯只想寻找廉价替代能源的投机心理,始终没有对其诚意予以令人满意的回应。当乌克兰危机方兴未艾之时,安倍政府再一次表现了日本一贯在此类问题上对美国“不假思索”的追随与拥护。
在这种情况下,普京重新审视内外形势,选择与中国发展有长远预期的全面深入能源合作是顺理成章的了。现在,俄罗斯远东能源出口战略的大方针已定。如果日本不能以一种带有真正诚意的态度来参与俄中能源合作大局的话,它就只有去继续忍受卡塔尔和澳洲的高价天然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