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今日策略
昨夜美股放量大跌接近2018年最低点,完全符合前期预期,有人说美股大跌美联储还要加息历史少见,但却符合最简单的经济原则没什么不正常的。难道加息还要涨吗?那才是不正常的,期待美股继续的暴跌。最近的孟晚舟被捕事件再次的把华为推到了前台,最近,华为“心声社区”发表了一篇《任正非在公司愿景与使命研讨会上的讲话》,透露了华为新一年的战略方向。任正非在讲话中提到,华为立志以数字世界面向客户,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建立在5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5G概念的股票也将大有可为,昨天已经讲了一部分但涉及的行业太多我将逐步阐述,今天主要先讲一下最近新闻热播的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3日,一把手宣布全程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卓越的桥梁设计施工能力,再次向全世界秀了基建狂魔的肌肉。今天要说基建公司?中国建筑还是?不,建筑再完美,也已经是过去式,我们的大桥已经全线贯通了。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是大桥的日常通行,安全运营。我国不仅有攻坚克难、兢兢业业的建筑精英,也有防患于未然的安全卫士——辰安科技(300523)。
辰安科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它主要充当了大桥的“眼睛”和“大脑”。通过数量繁多的摄像头和传感器,辰安科技的系统对大桥的车流、通行人员、风力、天气状况进行了全天候的检测,并将其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导入数据库,并配备前端操作软件——港珠澳大桥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平台基于大桥的区域划分,结合专业的应急演练,对救援和安保力量进行分配,并在系统内预存了14种专项应急预案。这一番部署下来已经能保证大桥任何位置有突发事件,人员都能在3分钟内到位。另外还有匹配90%以上的人脸检测,预判风险。像电影里那种劫持人质引爆炸弹的极端份子,基本没上桥就要被送派出所了。
2010年,由于辅助建立国家应急平台体系,辰安科技拿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基本是把领域内的奖拿到头了。2016年辰安上市,在应急产业领域,这是国内第一家上市企业。
辰安的主要产品是应急平台软件和应急平台装备,其中软件产品占据营收的70%左右,是主要部分。功能如前面港珠澳大桥案例所示,主要是监控、沟通和预案处理。监控和沟通更有赖于硬件技术方面的实现,更好的通信渠道,更先进的传感器等等,而预案的处理就不同了,这是结合项目经验和学术研究总结出来的成果,是应急平台真正的价值所在。毕竟,突发事件的存在领域很多,能源、食品、交通,决策者不可能熟悉各个领域的处理方法,很可能错误决策。而有了一套预案,决策者就能快速拿到熟悉处理流程,得到科学指导。一套预案库就相当于决策时有各行业的专家在旁出谋划策!得益于在学界的领先地位,辰安拿到了很多订单,覆盖30个省部级的应急平台建设。先有研究成果,再是项目经验,强者愈强,时至今日,辰安的预案库里已经包含了四大类328 种公共安全事件,涉及各种类型和城市规模,模型库里识别判断、预测预警、评估模型一应俱全。可以说辰安背靠的强大科研资源与学术能力,转化成了竞争优势。技术和经验上的优势可以说是辰安的第一层护城河。
还有其二。这要从应急产业的行业特点说起。应急产业的主要客户是谁?政府。分析这个行业少不了分析政府客户的采购特点。首先,想做政府的生意,身家得清白吧,最好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国企,含罩量越高越好,这点在大华之于海康,bat之于浪潮、紫光身上都不鲜见。其次,应急与公共安全领域的事情,政府还是比较舍得花钱的。天灾还情有可原,要是因为人祸伤及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那地方政府可真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有数据佐证,根据2018年的公布的中标信息,但凡是应急平台建设的项目,基本都是千万级的大单。
“部分项目是通过系统集成商向政府提供产品”。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公司拿订单,做总包,硬件派给集成商做。那反过来,有时候集成商拿了订单,应急系统的部分会不会也派给辰安做?国内做it系统集成的大佬几乎都是以硬件起家,浪潮、华为、紫光新华三、戴尔,这里面紫光和辰安师出同门,这订单会给谁?无独有偶,辰安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也是这样,订单几乎都是和中电公司、紫光做的,如下图:
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多生意的竞争并不公平。清华大学强悍的校企集团和校友资源是巨大渠道优势,辰安就是那个背后有人的。
辰安的投资活动基本上只有理财的买卖(图中红色部分),由于是理财的转入转出,所以净额没有意义。三季度还买了11亿的理财,1-9月光理财收益就700多万。由此看来,辰安谨慎的经营,让现金还是挺充裕的,起码在业务量增长迅速的2018年还有大量闲散的资金。辰安国际业务主要集中在南美、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要落后于国内。订单反馈上来说,目前还有15亿的订单没确认收入,两年之内是不愁增长的。但又要转折的是,海外业务的订单一般较为集中,很可能一个订单就会左右全年的业务营收,所以对这一块不做预测,可以保持乐观。市场空间巨大,但仍要看海外友人的建设意愿和营销能力。接下来就是公司最有看点的业务——城市安全业务。
这块业务目前只做了合肥市,一战成名,一做就是两期。尤其是17年8月份签的二期项目,总金额9.25亿,当年即贡献营收3亿元。要知道,2017年营收总共也就5.4亿,说是历史大单绝不为过。这门生意有相当强的拓展性。合肥的一期做了以后,覆盖了桥梁、供水网、燃气管网的监测,发现了沼气浓度超标13处,达到爆炸危险级别的4处。吓得合肥燃气部门一身冷汗,慌忙查漏补缺。效果立竿见影,这才有了后面的二期。2017年合肥GDP排名全国24位,不说全国学大同,让发达城市先建总是可能的。23个城市每个20亿,这就是400亿的市场空间。至于如此庞大的蛋糕,究竟谁先吃的问题,我们先推测一下:首先这种类型的项目,目前只有辰安做过,经验最足。其次行业内有资质、有技术储备做这种大型安全监测应急系统的寥寥无几。(注:辰安虽然是一家软件为主的公司,但技术、资质储备很深,拥有行业内高门槛的甲级测绘资质)
辰安的18年业绩开始放量了,券商普遍预测营收12亿左右,相比17年几乎增长90%。即便是没有持有股票,这也是值得开心的事情,辰安业绩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城市生活保障,应急水平的提升。世界如此多变没有人愿意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下。微博上每一次群体事件的热议,其实都在提醒我们:辰安科技的市场还很大。梦不变,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