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欣瑶点金/V信:xdm420610
中国企业急于收购外企,结果遭到反作用力。
这些企业经常直接鲁莽地切入国际的收购战之中,甚至有的时候收购双方已经敲定了交易,还要再给出更高的报价来搅局。根据迪罗基(Dealogic)所提供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13家中资企业一共发出了780亿美元的主动收购报价。去年全年此类报价达17笔,创造纪录。
比如最近,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就向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Kuka发出了5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自去年8月开始,美的所持有的该公司股价已经陆续增加至13.5%。美的收购要约让德国经济部长表示希望组成财团向Kuka“提供类似的要约”,因为Kuka在德国的自动化产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主动要约数量的增加是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企业并在扩张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主动要约在并购中并不常见。许多买家更希望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先有一个私下协商的过程,然后再进行公开报价。因为协商过程可以让买家了解更多标的公司的信息,并且得到管理层和重要股东的支持。
下图中,左为历年中国收购外企的总价值,右为收购案件数量,其中深色为收购完成数量,浅色为未完成的。
在过去,中资企业的收购的步伐迈得十分的小,一般都只是持股外企非常小的部份。 比如在2007年,中国的主权基金在国外私募巨头黑石(Blackstone)上市之前投资了30亿美元,换来少于10%的股份,并且没有投票权。
但现在,中资企业已经没有过去的小心翼翼了,虽然有融资和政府监管的问题存在,中资企业还是相当热衷于在海外大打收购战。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安邦保险。安邦今年3月的时候向喜达屋发出14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当时喜达屋已经和万豪基本敲定了收购协议。这一收购要约引发了外界对于安邦的所有制结构以及政治关联的怀疑。最终万豪提高的报价,而安邦也因“多种市场因素”而选择退出。
在很多收购案件中,中资公司所要收购的标的公司是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一些急于收购中资公司经常不了解标的公司的董事会所希望看到的文件都有嘴。
这种暴发户的行为时常引发反作用,有的时候,即使中资公司能出得起足够高的溢价,交易也没有办法完成。根据迪罗基的数据,过去五年间,中资公司的海外收购有一半是失败的。
聚焦时事,为了更多的把握经济动脉。看中博弈利润的这种过程,更看重技巧上的超脱,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随波逐流。对投资(原油、铜、沥青)感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你久在投资市场苦战不胜,可促膝一谈,夜话交易心法,以求灌顶一悟。专业成就品质,实力铸就信誉。金融领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断。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给大家帮助。关注笔者V-xin : xdm420610 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整理好心境,与君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