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香港竞争力有所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香港首次被深圳「爬头」;不久前,在由伦敦金融城委托英国咨询公司Z/Yen Group统计制作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香港首次跌出前三甲。2016年5月30日,中国社科院发表了最新一份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再次落后深圳排在第2位。
香港竞争力弱化的原因
香港竞争力为何会呈现弱化趋势?置身香港的市民都有这样的体会,近年来,香港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越来越差,极少数政客和捣乱分子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为反对而反对,阻挠特区政府施政,搞乱社会秩序,「占中」、暴乱事件不断上演,令到香港营商环境大受影响,整个社会不能够集中于发展经济。相反,香港外围的城市诸如上海、新加坡、深圳、广州等,都在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相形之下,香港竞争力的下降就不值得奇怪了。
当然,引发香港竞争力下降不仅仅因为香港政治内斗和社会内耗,除去政治和社会因素之外,香港还存在着劳动力资源错配、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营商成本居高不下、产业体系畸形等缺陷和软肋。
回归近十九年来,人才短缺与错配问题一直困扰香港,并且正日益成为阻碍香港经济发展的要因。一直以来,香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人力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来移民,目前香港外来移民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单程证制度从内地来港定居的每日150个配额。据港府统计,回归以来,内地通过单程证来港居住的人士多达百万之巨。然而,由于单程证制度主要是为解决港人在内地家属如配偶、子女、父母等的团聚问题,这些持单程证人士普遍教育程度低,工作技能差,因而难以满足香港经济转型、产业创新等一系列要求。
为解决香港的人才匮乏问题,港府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推出了旨在改善香港人力资源结构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然而,这两个计划在实施初期因为门槛太高等原因效果差强人意。近年来,这两个计划却随着香港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工薪水平的停滞不前,尤其港币相对人民币大幅贬值,吸引力大不如前。近年来,由于香港劳动力资源错配严重,产业人才匮乏,从而导致的香港产业空洞化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金融优势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窄,高技术高附加值等新兴产业仍然是一片空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履维艰,等等。
新兴产业毫无起色
香港回归之初,时任第一届特首董建华曾率领特区政府雄心勃勃,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发展目标和经济转型计划。然而,时至今日,这些目标和计划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香港经济转型周期之漫长、难度之大,远远超过董建华特首和特区政府当初的预计和想象。2008年10月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探讨香港未来发展的路向,港府成立了临时顾问机构──经济机遇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香港六大优势产业,即医疗、教育、检测及认证、创新科技、创意文化及环保。然而,近八年时间过去了,香港的产业结构纹丝不动,新兴产业毫无起色。
何以形成如此尬尴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香港制造业生存环境已经恶劣到了「荒漠化」的程度,土地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缺乏、成本居高难下,产业配套全无、技术创新薄弱、市场空间狭小、政府支持有限,金融支撑空白,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令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望而生畏,也正是香港竞争力的严重软助。
解读世界经济要闻,剖析全球投资大趋势!投资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投资理念,投资心态,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投资策略,操作手法与思路,本人专注于原油沥青、铜等现货投资,有交流需要的朋友,欢迎添加本人微信JZ5810,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