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活跃在中日两国经济领域的日本人撰文谈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商业社会中的想法差异,引起不少日本人共鸣。
最近,活跃在中日两国经济领域的日本人撰文谈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商业社会中的想法差异,引起不少日本人共鸣。
主要观点是这样的:中国人是“贸易型”,总是希望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通过炒作、转手倒卖让商品升值,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也敢投资,渴望走捷径致富。而日本人是“产业型”,热心于在一个行业一家会社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
比如中国的按摩店,按摩师服务一小时收费100元,怎样才能多赚钱呢?中国经营者想到的是到其他一小时收费高于100元的地方或者更容易招来顾客的地方开店。日本经营者想到的是提高服务技巧,改善店内的环境,通过服务高档化提高商品本身的价值。
日企的中国分公司的老总们发现,很多中国员工把自个儿也当成了“商品”,总是考虑怎样通过跳槽把自己高价“卖”出去。谁能够出高薪收留自己,就投奔谁。所以,日本企业的理念在中国分公司内难以渗透到中国员工心中,“人生价值是否和企业的理念相吻合”,中国员工不大考虑这类问题,不把会社的理念和方针当回事,他们为自己而奋斗,即使一开始中国员工表示理解企业理念,但是很可能不久就辞职。
让日企老总苦恼的是,没有中国员工的理解和配合,日本企业很难在中国提高竞争力。有些日本企业意识到员工频繁跳槽是由于受社会整体的风气的影响,所以不得不顺应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些日企中出现了能干的中国员工的工资比日本上司高的情况。
企业经营也是同样的道理,日本经营者想到的是在一个领域里把事业做深做活,创造出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产品价值,所以日本长寿企业多。
而中国经营者,比方说一家人开一家饮食店,由于周遭竞争激烈,他们就把店卖掉,投身效益高的业界,投资做更赚钱的事,就算是自己没有经验也不退缩。而日本人经营拉面店就老老实实地钻研怎样让拉面更有味道,在日本有不少拉面职人一辈子经营一家小小的店,既不扩大店的规模,也不增加料理的品种,单调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商业社会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想法就是如此不同。
笔者以为,“中国人贸易型”、“日本人产业型”的说法还是挺在理的。但是事情也不是一概而论。近年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专注于干一项事业、执著于追求产品质量的中国企业家也在不断增加。只是从整体上来说,中日民众在商业意识上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当今中国,普通老百姓亦是热衷于买股票、买不动产,这是寻求快速致富的名校标记。
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成长,GDP已超日本,经济实力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低下,亦是不可否认的。现在,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信息十分丰富,选择越来越多,对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管怎样的产品,再也无法仅靠量和价格来取胜,而应靠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和品质来竞争。怎样生产出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是中国企业的课题。
也并不是说日本的“产业型”意识是绝对的不变的典范,有些日本小企业经营者优柔寡断,拘泥于家族经营,产品品质的维持逐渐变得困难,疏于产品的更新换代,也使得企业失去了竞争力。笔者常想,这样的企业中,如果有一位勇于创新的中国人加入其中,说不定会使得企业起死回生呢。
在日本,常见中国人和日本人结成合作伙伴,在企业经营中观念互补,取得成功。日本人的职人气质和中国人的灵活气质,注重贸易的中国人和注重产业的日本人,两者如果能够相辅相成,携手驰骋商界将所向无敌。(黄文炜)
笔者从事现货原油/沥青、白银铜等贵金属分析,对实时经济略有研究,关于目前热门的现货原油沥青、铜投资,感兴趣但是无从下手的,或者正在这一投资但是收益不理想的,可以添加笔者薇-信:kq4689(长按可复制)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行情走势分析,交易策略指导。
【凯琦寄语】:俗话说: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涨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中国有句老话: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而投资找金宝,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具体的问题具体的分析,只不过你刚好需要,而我刚好专业而已!
文/凯琦:kq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