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针对中国民企的普查终于落下帷幕,截至5月30日,9个民间投资督察组,陆续完成对全国18个省(区、市)为期10天的督查,经梳理发现,融资难融资贵、准入门槛高、民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所有民企共同面临的难题。
其中,融资难融资贵显得尤其突出。业内人士分析,对民企而言,转型升级主要难处是资金,一般来说,中国银行根据企业规模排名优先贷款给实力排名最靠前的企业,民企地位远远比不上国企,并且,如电信、高铁等垄断性较强的行业,民企基本被拒之门外。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当民企被昂贵的资金卡紧喉咙之际,很多央企、国企依靠银行提供的廉价资本展开抢地大战。今年以来,包括北上广深以及南京、苏州等二线城市在内共计20多个重点城市土地市场持续高温,高总价、高单价、高溢价地块频出,达118宗之多。
4月以来,全国总价排名前十名的地块平均溢价率高达106%,绝大多数地块溢价率均超过80%,拿到地王的基本都是保利、华润、绿地等央企,被业内视为“地王收割机”。
对于一般民企而言,巨资购得地王,那么房价必须上涨一倍,才能获取收益,经济下行周期中,无疑承担着很大不确定性。这也是一部分实力雄厚企业退避三舍的原因。与之相比,作为央企和国企凭借得天独厚的背景优势,更能得到银行庞大资本的垂青。况且,地方政府、国企央企、银行机构三者间,构成紧密捆绑的利益共同体,银行和国企利用庞大资金推高地价,地方政府则成为最大受益者。
更重要的,考虑到中国地产泡沫“太大而不能倒”,他们相信在关键时刻,央行和决策层不会坐视不管,继续释放货币进行托底。政治经济的裙带利益,配合上心理预期,让银行和国企部门更加有恃无恐,导致一个又一个天价“地王”横空出世。
但是,高地价、高房价所促成的资产泡沫,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并对民企进一步形成挤出效应,这直接转化成人民币强烈贬值预期,让央行陷入被动当中。近期以来,各大陆媒纷纷爆料,华为、中兴通讯难以承受高房价和高租金,被迫将生产基地撤离深圳。要知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一国经济的脊梁,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当具有生产和创新能力的企业,纷纷不堪重负落荒而逃时,该国经济将失去长足发展动力,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多年来金融垄断格局,是造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因素。一直以来,中国各方业内权威呼吁降低金融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缓解民企融资压力。但这样一来,市场竞争机制内引入,无疑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存贷差利润空间大幅缩窄,并对国企和地方融资构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中国经济依托政府投资驱动的模式也将被打破。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实际上就是支持地方和国企融资的“池子”,也是政府实现经济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正是通过银行提供的廉价信贷,地方和国企投资才具有可持续性,以此促成的经济高速增长,让地方政府增加了政绩,也满足了国企部门的利益诉求。
2008年以前中国超高速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与金融垄断格局紧密相关。但另一方面,则是以金融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失衡、资产泡沫严重、财富分配不公为代价。
困扰中国目前经济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也是金融垄断格局造成的直接恶果。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债务总额超过GDP的160%,仅债券余额就超过54万亿(1人民币折合约0.1518美元)。2008年以来,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中国国内杠杆率上升超过了100个百分点,增速远超其他国家。
如果继续加杠杆,企业负债率将越发高企,让经济资源被无效投资吞噬耗费,并促发剧烈通胀和资产泡沫,引发人民币贬值危机。倘若央行停止放水,为支持僵尸企业运转,银行信贷也将被逆向绑架,过高的企业债务,造成银行流动性危机,如果央行不加以援手,银行资金链紧缩情况下,很可能产生对实体经济大规模抽贷行为,并引发资产泡沫破灭。政府之所以强调去杠杆,消除产能过剩,解决僵尸企业,原因恰恰在于此,这无疑是充满博弈的过程。
综上所述,就不难理解金融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正常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的职能是将资本配置给最优的企业,后者通过生产和创新职能,推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作为金融机构,从中起到发现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作用。这一切全部以央行稳健货币政策为依托。这也是中国经济必须经历的路径。否则,中国产能过剩、结构僵化的格局很难打破,经济资源配置难以优化,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投资角度看:美元的强势再次引发了加息,从近期的美联储官员发表的言论以及耶伦的讲话来看,市场偏向于6月加息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本周四(6月2日)即将在维也纳召开半年度的石油会议,目前市场所关注的是,该组织能否就关于限制产量以提振油价的问题达成一致。所以重要心理关口50美元现在仍旧是下一轮价格的起始点!那么现在对于油价无论是现货原油还是沥青有心看空的朋友,可以添加笔者威芯jydj518(长按可复制)大家做一个探讨!一定要理性对待,严格止损,做好仓位风险控制!
本文由聚银点金撰,该时间段后出现的相同文章内容及字段望广大投资者警惕!部分字段摘自新闻网站。网站邀请入驻,机构、电视台合作事宜,投资问答解惑等直接搜索聚银点金老师微信ID(jydj518)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