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确实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大宗商品进入价格下行的巨幅波动,金属、石油的价格波动下跌。”5月29日,星展集团执行总裁、董事高博德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全球金融市场上一些领袖认为全球经济进入了危机模式,虽然我的看法也不乐观,但雷曼时刻并不会到来。”
高博德对全球经济形势的信心来源于对欧美亚地区经济形势出现较为乐观的数据。美国经济在过去几年保持2%-2.5%的增长率,就业数据、零售业数据、房屋贷款数据表现强劲,通货膨胀数据、消费物价指数达到预期。“这些都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这可以支撑今年两次美联储的加息,第一次我们预测在今年6、7月份就会发生。”欧洲正在尝试摆脱眼下的困局,短期内经济增长仍有动力,部分国家如西班牙的表现抢眼,希腊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显成效,欧洲的领导人也认识到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对于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星展银行而言,亚洲地区的经济情况与其业务发展休戚相关。在高博德看来,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6.5%-7%的增速已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服务业的增长率达到双位数,对经济增长贡献占到更大比重,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星展银行多年深耕亚洲市场,近年来在中国市场频频布局。今年年初,星展银行参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国家战略。
中国业务的深度发展,使高博德对中国经济问题高度关切。在他看来,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不论是去产能、去杠杆,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根本要义都在于提高效率。“过程的确很不容易的,国有企业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改革转型也面临着很大的社会成本。中国在造船、钢铁等重点行业进行兼并整合,显示出决策层面对此问题是有全面认识。”
高博德形容,供给侧改革是往回看修正过去的错误,而金融市场化则是面向未来的筹谋。“很多人说中国的问题是过度投资,但实际上,中国资金和生产率来看并没有过度的投资,而是出现了资金的错配,在某些行业形成了过剩,但在清洁能源、医疗等行业的资金投入其实是不足的。”高博德认为,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行政和政策决定走向的,而非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他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国实现金融市场化的前提,另外需要有一个透明的资本市场,同时要有外资相对自由的进出机制,这都需要国家监管机构着力推进。
在中国金融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星展银行嗅到了机遇所在。高博德称,短期内确有挑战,但长期而言却是绝佳机遇。“去产能在短期内会有金融成本,不仅需要股权投资人承担,也需要债权投资人承担的。这些债权大部分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所以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坏债出现。这需要银行有能力重组贷款结构,解决流动性问题。无论是债转股,还是促进企业根本性重组,银行需要主动参与到整个流程中。”
“不过,从中长期来看,去产能后的行业能涌现出真正的领导企业,金融机构在此过程拥有金融创新的机会,创造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来服务这些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当企业成熟到需要寻求国际性并购、项目融资、资本发行、风险管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现金管理的时候,像星展这样的金融机构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合作。因此,这对金融机构其实是一个好的事情。”
了解时事新闻、直击全球热点、解读市场动态、剖析突发事件、分享投资技巧、给与最新的行情分析、助你捕捉最及时的买卖点和操作策略。行情瞬息万变,若有不解,可前来详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