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华尔街新闻报道,满载着原油的油轮最近一个多月也络绎不绝地驶往青岛港,以至于到港轮船数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导致了严重的船舶压港的奇观现象,中国突然被淹没在“石油的海洋里”。
分析这种“奇观”背后的缘由:一方面和国内需求激增有关,中国今年的原油进口大幅增长,尤其是民营炼油厂在“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放开后的大举进口。另一方面,还可能与多年前中国与欠发达国家签署的“石油换贷款”协议有关。
“风水轮流转,终于到我家”,二十多年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石油换贷款”协议终于得到回报。巴克莱预计,委内瑞拉今年需要向中国每天供应80万桶石油,而油价在100美元时只需供应23万桶。
现代社会,石油资源对于现代国家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尤其是对于目前我们作为全球能源第一进口大国,去年进口达到3.34亿吨,并且还一直致力于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当下仍是绝佳时机。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应对短期石油供应冲击(大规模减少或中断)的有效途径之一。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具有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战略石油储备制度起源于1973年,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油价随之上涨4倍。发达国家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纷纷储备石油,以应对石油危机。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60天的石油(后改为90天)。
在此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福特于1975年12月22日签署了《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并正式批准建设美国国家战略储备体系。该体系从1976年开始建设,1977年7月21日正式开始储备石油,最终形成的储备能力为7亿桶(其中轻、重原油占比为1/3、2/3),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国。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四起,可谓群雄争霸天下。农民起义军的一支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尽管当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仅称吴国公而已。朱元璋接受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这一方针下,积极屯田积粮,最终一步步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
目前,我们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但是为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尤其在原油对外高度依赖的形势下,“即使不称王,也得广积粮”。
自从2003年起,中国就开始筹建石油储备体系,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规划显示,计划用三个五年的时间完成三期共7000万立方米的战略储备。
2015年4月,我国以每天740万桶的进口速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在油价跌入低谷的情况下,扩大进口量、增大石油储备,全年达到创纪录的3.34亿吨(大约670万桶/天)。但是距离90天安全期的储量还相差甚远,还得努力。
通过石油战略储备,在保障石油供给、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就像美国原油库存数据一样,影响国际油价的走势,实现与石油进口第一大国相匹配的“原油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