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暻熙:身处市场,你我皆为孤独的交易者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母亲节了,抽个时间回家看看,带母亲出去走走,幸福不就是偶尔的相聚嘛!感谢养育了我们的母亲,感恩这个世上最伟大的母爱。
今天母亲节我们不谈技术,给大家讲个真实故事吧。前两天暻熙与客户谈心有讲他最开始做原油的时候,带他入市的朋友说:原油最近跌了很多,我觉得可以买点,你怎么看?他说,自己的是空单,不建议做多。朋友笑了,然后就买了一些原油。过几天,原油再次大幅下跌,朋友又买了一些,持仓均价有所下降,然后朋友问:跌成这样了,你出场了吧?他说没有。又过几天,原油直接强势反弹,V型反转,他的空单利润消失了大半,而朋友,在一个相对的高点平掉了仓位,赚了很多的钱。
他错了吗?没有,他坚持了他的观点。朋友错了吗?没有,也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赚到了钱。谁的方法更好呢?这不是读书的时候做的试卷,没有明确的对与错。
大多数人都喜欢以一次交易的成功或失败来判定交易方法是否有效,而不是看长远。都喜欢去追捧那些短时间实现了暴利的交易策略。但是在交易中,暴利不重要,胜率不重要,一次的成功与失败也不重要,只要你还在这个市场中交易,活着最重要。
所以,我不会去辩解他和他朋友的方法谁更好。按照自己的方法交易,利润的消失,是他系统的一部分,他没有丝毫的不适感。也不会因为这一次朋友赚了钱就相信自己的交易系统比他的差。因为他知道交易是孤独的,自己的对手是自己,需要关注和完善的,是自己的交易系统有没有出现漏洞或者不可控的地方。而不是去追捧别人短时间内赚钱的方法,那不是我们追求的交易,不要羡慕,更不要模仿。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不去学习或者模仿更好的方法?市场上很多大师级的交易书籍,内容很丰富。为什么大多数投资者看了之后依然无法实现稳定盈利?为什么同一本书在一个人眼里是神作,在另一个人眼里却是垃圾?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或者形成了自己的交易系统,但是无法始终如一地去坚持它,本质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交易者迷失了自我,忽略了最该关注的核心:属于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现货市场中,交易方法有很多,有做趋势的,有做震荡的,有做日内的,有做基本面的,还有套利等等。哪个方法比较好?以暻熙的认知,我无法给出答案。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趋势高手来说,趋势系统就是最好,对于基本面高手来说,基本面分析就是最好的。你看,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很多趋势型交易员在看到日内交易员的资金曲线之后放弃了自己的方法,去追求那更小的回撤。也有很多日内高手看到了别的交易员满仓隔夜暴赚之后放弃了去坚持自己最擅长的方法,反而去追求那一夜暴赚的快感。他们都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自己一步一步悟出来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有些人,假如他们本来不知道某件事的话,你是不可能告诉他们的。”伟大的不确定性哲学家优吉·贝拉曾说。随着交易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对这句话的感触也越来越深。人的本能对未知有一种恐惧,只有将这种恐惧给定义之后,人们才会去接受它的存在。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多数的投资者喜欢将行情的上涨或者下跌找一个原因来让他们心安,比如,今天铁矿为什么涨?因为港口库存的下降或者进口方面出了某个新消息。如果没有收到任何的消息,但是行情却大幅度上涨的话,他会产生一种惶恐感,他迫切的需要一个解释,一个他能接受,符合他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解释,否则会觉得自己跟不上市场的节奏。正是因为人早已经习惯把未知给定义,所以当你把你理解但是他还没有掌握的理念告诉他,他会自动,并且主观的将你告诉他的事情按照他的理解能力给定义,将他理解不了的部分给忽略。
交易是孤独的,你的交易系统,就是你对交易理解的外在形态。是你一步一步搭建起来的,融合了你所有的思路,所有的理念,还有你的性格特点。交易系统的理论成型之后,在实战过程中检验你的系统,不停的完善你的理论,改善一些细节,发现漏洞,堵住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敞口。这个过程,你对交易的理解将会越来越深,对人性的理解也会跟着加深。你会知道,这条路别人参与不了,因为他不知道你的经历,不懂你的思维模式,不懂你对风险的理解。周暻熙微zhoujx67认为人的认知的局限在这个过程将会体现得淋漓尽致。到最后,你会孤独的修炼,修炼自己的交易之道,修炼自己的内心。你对周边的一些噪音的存在开始变得习以为常,你开始欣赏别人的交易方法,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交易哲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所以,大师级的交易员都会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哲学,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读过书的人会怒斥作者竟说了些废话,根本没有把主要的东西说出来,而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其实已经都说了。
总之,交易不是看一时的成绩,只要不离开这个市场,最终还是要看谁能走到最后。而能走到最后的,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交易者。
<span 18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文|周暻熙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