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宏观论金 来源:最新财经时讯 图片来源:中国石油石化
(下文仅代表笔者个人一点儿不全不足想法,欢迎指导欢迎交流。)
【更多沥青白银现货资讯讨论,请添加个人微信:tznww666888】
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1941年6月22日拂晓,动用190个师、3500辆坦克、5000多架飞机,在从波罗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苏联大举进攻。当德军成群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黑压压地飞过来时,苏联的空军竟不知所措。第一线的飞机大部分还没来得急起飞,就被德国斯图卡式战斗轰炸机炸毁在自己的机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赌注
德国“一战”最后两年经历过严重的石油短缺,唯一的来源是奥匈帝国和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罗马尼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足以改变德国石油短缺的整体局面。而英国人捷足先登,1918年8月占领巴库,被称为“对德国的沉重打击”。
纳粹上台第一年,经济战略专家便指出:一旦发生战争,对原油进口的严重依赖将是制约德国军事行动的一个关键瓶颈。在战争的准备阶段,法西斯德国领导人将赌注放在了发展合成汽油上。20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发布多个有关大力建设煤制合成油生产厂的训令。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采取一些决定性步骤武装德国,以便德国可为预计在1940年发生的战争做好准备。
希特勒开始执行一项四年计划,其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新技术和化学来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他在提出这项计划时说:“现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德国的燃料生产。这项任务必须以作战时的同样决心来处理和完成。因为未来的战争行为有赖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补充说:“这类原料的生产成本是无关紧要的。”
在欧洲军事行动开始前夕,德国以煤和褐煤为原料,利用费舍尔—特罗普什氢化工艺进行了大规模的“合成”汽油的生产。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鲁尔赫米公司”和“维尔特沙伏特斯—克拉伏特工业集体公司”建立了大量的氢化生产厂,1934年至1938年期间,将液化发动机燃料的生产提高了近7倍,产量达到150万吨合成汽油。
“当前德国的燃料工业应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生产原料所需的支出不存在任何问题。”虽然生产这种类型的燃料十分昂贵,但帝国元首仍表示,德国合成燃料生产继续高速发展。1939年在进攻波兰时德国拥有14个碳氢化合生产厂,1941年这类工厂已经达到22个,总生产能力为年产600万吨合成燃料。
法西斯德国1941年6月在所有吞并和占领的奥地利、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等国领土上共拥有93个石油加工厂,年总加工能力为2650万吨。德国军队通过对欧洲国家实施武力占领,掠夺了800万吨石油产品。1941年,德国本土生产的石油只有156万吨。罗马尼亚在战争中是希特勒的盟友,当时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地区已经建立起强大的石油工业园。在进攻苏联前,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元帅政权保证了德国58%的石油供应。
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动的“闪电战”主要是依靠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并利用强大的空军力量对陆军实施有效的支援。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的战争准备阶段,以及随后发动的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期间,要预先准备好足够的武器装备和充足的汽油及润滑油。从这一点就可以对在法西斯德国占领波兰和法国大部分领土以及进攻苏联期间有一定的时间停顿的缘由找到答案。
在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后,法西斯德国领导人企图迫使被占领国家的居民为德国军事经济工业服务,但同时他们也遇到了必须保证矿产资源和燃料供应的问题。而在当时全面的国际孤立条件下,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易的。在预料到可能出现的燃料短缺问题后,法西斯德国领导人提出了进行大规模合成发动机燃料生产任务。但这不可能解决第三帝国所有的燃料问题。
推进
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凯琳大厦计划”要求1944年初实现石油产量1100万吨,但希特勒显然等不到这个时间。他的战略是先通过储备打响战争,然后在战争中解决石油来源。1939年上半年,德国石油进口达到顶点,最大来源是罗马尼亚。尽管9月后欧洲以外的来源断绝,德国当年仍进口石油516.5万吨,比1938年全年还多20万吨。1940年德国国内开采的石油只有130万吨,进口石油230万吨,其中150万吨来自罗马尼亚。
尽管希特勒拥有战争机器的强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问题却从未使他感到放心。那种担忧曾促使他形成以“闪电战”为基础的基本战略——集中机械化部队实行凶猛而短期的攻击,以便在燃料供应发生问题以前夺取决定性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阶段,苏联只是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才开始向德国提供总共为66万吨数量有限的石油,供油持续到1 941年6月22日结束,前后不满两年。因此,苏联对德国的石油供应对德国军事行动进程不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是什么决定了希特勒东向战略呢?希特勒清楚,继续向西军事推进,势必导致与美国这一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冲突。当时希特勒认为,苏联在经济和军事上还不够强大。根据德军参谋部掌握的军事侦察情报,德国军队进攻俄罗斯就如同刀切奶油,势如破竹。希特勒称苏联为“泥足巨人”,一击即溃。“巴巴罗莎”计划仍采用了“闪电战”。这种方式已在击溃波兰、法国、挪威、南斯拉夫和希腊中的战争中取得了成功。
希特勒继续打着“吃人”的经济算盘:在进攻俄罗斯时,德国方面死亡人数低于从事合成燃料生产的工人人数。德国最高统帅部希望在1941年冬季来临前,彻底结束对俄罗斯的战争;占领莫斯科,将战线推进到阿尔罕格斯克—阿斯特拉罕。在制定“巴巴罗莎”计划的同时,德国还制定了“奥斯特”计划,即对俄罗斯占领区的开发计划。根据这一计划,苏联的资源其中包括石油资源应全部转归帝国所有。德国还专门成立了东部占领区政府局负责实施这些资源的开发工作。从“巴巴罗萨”开始,占领巴库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国战役中心。
计划还提出要将苏联的大片地区置于德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将俄罗斯“赶到乌拉尔以东地区”。此外,被占领区的居民应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并将犹太人、茨冈人以及身体和精神上有缺陷的部分居民从肉体上消灭,不管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也不管他们身在何处。当然,在消灭的人中还包括“政治委员”和共产党人这些希特勒的主要意识形态敌人。
缺陷
在中央方向受到激烈抵抗的形势下,德军指挥棒开始调动自己的预备部队,但德军已没有足够的力量按照“巴巴罗莎”计划实施全线进攻。在所有的地方,德军无法全部完成侵略计划。
在军事行动过程中,法西斯德国实施的“闪电战”战略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其中包括严重的燃料供应问题。苏联许多地方没有道路,德军军事装备为此需要消耗比正常情况下多出1—2倍的燃料。燃料短缺的问题立刻凸显起来。远离自己后方的德国进攻部队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后勤保障问题。
1941年秋,希特勒进行了大规模的莫斯科战役。战役开始时,德国军队直逼莫斯科城下。但此时,德国最高统帅部再次出现了决策上的失误,其中包括进攻部队的供应问题。法西斯德国的高级将领们寄希望于速战速决,德国军队根本没有做好在秋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德军军事技术装备经常性陷入泥泞的道路中,只得由士兵们用双手将其拖出。当严寒提前来临时,又产生了其他问题:润滑油凝结,使用合成燃料的德军坦克和飞机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无法正常工作。德军距离莫斯科越近,就会受到苏联红军部队越为激烈的抵抗,苏联红军部队则可以不间断地从后方获得燃料和润滑油的补给。
德国石油储备1942年降至79.7万吨,仅够一个月消耗,合成燃料虽然增长到近400万吨,但这个增量被罗马尼亚石油产量因为盟国轰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东内斯库向里宾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罗马尼亚已倾其所有,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占领富产石油的地区。”
希特勒帝国1942年初从莫斯科战役失败中恢复了一些元气,于是德国指挥部着手准备对俄罗斯发动新的进攻战役。代号为“鼠油草”的战役计划是在希特勒直接参与下制定的,并具有强烈的“向石油进军”的性质。1942年4月5日发布了德国元首第41号训令,计划对苏联南部方向实施打击,将高加索和阿普歇伦半岛从苏联分离出去,进而夺取战略主导权,切断苏联与反希特勒联盟的交通线。
为实现这一目标,德国组建了“A”集团军群,负责占领巴库,然后与土耳其友军相互协作,进攻中东,进而占领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伊朗、伊拉克及其他一些国家。“B”集团军群则担任辅助性进攻的任务,负责攻克斯大林格勒地区的伏尔加防线,切断高加索产油区与苏联中心地区的道路。
“向前看的时机已经来临。这里讲的是夺取顿巴斯和高加索石油产区的可能性已经到来。为了进行高加索战役,需要强大的力量,为了石油,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况且,夺取了高加索,就可以占领伊朗,控制住伊朗与伊拉克边界上的山口。”为希特勒撰写过讲话稿的德军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动因
石油对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德国武器和军事工业部部长 A.什彼耶尔的证词,石油甚至成为希特勒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动因。根据希特勒亲信的证词,帝国元首总是被夺取高加索石油的想法所萦绕。他当时认为,其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绝对不可战胜的。苏联红军1942年夏秋之际接连遭受挫折。格罗兹尼成为前线城市。1942年8月10日,法西斯德国军队占领了迈科普,8月22日占领了克拉斯诺达尔,8月25日占领了莫兹多克。
面对法西斯军队进攻的威胁,1942年9月13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拆迁格罗兹尼石油加工厂》的第2298号决议。这项措施很快就对苏联军队的燃料供应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当法西斯军队从莫兹多克地区开展强大攻势的时候,在通过格罗兹尼的要道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942年10月10日,格罗兹尼城由于受到炮火的猛烈轰炸,火光冲天,房屋及其他设施被炸毁,贮油罐在燃烧,约100口油井停产。但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占领这个十分重要的石油产区,无法令其完全停止石油生产。1942年,格罗兹尼向国家提供了140万吨石油。
由于德国军队的不断推进,1942年秋苏联国防委员会宣布在外高加索地区实行军事状态,巴库的形势变得十分危急。当时计划从这座城市运出600万吨石油,但在通航期停止前只运出了160万吨。许多仍在继续进行石油开采作业的企业不得不将开采出的石油隐藏在山谷中,专门挑选出了一些油井用于将数十万吨脱汽油原油回注其中。但由于这些油井容量有限,不得不放弃这项工作。1942年秋在整个外高加索地区实际上只有“涅弗界捷恰拉”一家企业仍在进行石油开采工作。
“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发动,8月北路军进攻到列宁格勒郊外,南路军8月取得了基辅战役的胜利,击溃了苏军西南方面军。10月莫斯科战役打响,到12月德军停止了进攻。进入1942年,德国石油储备降至 79.7万吨,仅够一个月消耗,合成燃料虽然增长到近400万吨,但这个增量被罗马尼亚石油产量因为盟国轰炸而下降抵消。
在1943年中,轴心国在俄国和北非都已被击败,德军想攻克巴库或中东油田的企图已成为痴心妄想。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在欧洲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军不再处于攻势。“闪电战”阶段已告结束。从此以后,决定性因素不再是“闪电式”的攻击,而是军用的人力和经济资源——石油。
盟国1944年将对德国轰炸的重点转向石油工业。为了对付空袭,德军军备部长施佩尔命令迅速修复合成燃料工厂和其他石油设施,或者尽可能地把它们疏散到那些较小的、更易于保护和隐蔽的地点——有些移到被毁坏的工厂的断垣残壁里,有些迁入坑道,有些转入地下,甚至酿酒厂也改产燃料。原计划至1944年将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产能力,但此时那些为增产而准备的机器部件,不得不拆用来修复现有的设施。
35万名工人从事这一忙乱的任务。一开始,各工厂迅速得到修复。但过了一段时间,工厂常会再度遭到空袭,以至于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和易受攻击,更加难以修复。产量开始急剧下降。1944年5月第一次空袭以前,用氢化法生产的合成燃料平均日产9.2万桶,到9月已降到日产5000桶。当月的航空汽油产量仅为日产3000桶,只占1944年头四个月平均产量的6%。与此同时,苏军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来源。
“如果我无法得到足够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希特勒沮丧的说。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10月9日,德苏两军在高加索地区实施会战。此役,苏军歼灭德军40万人,解放了大片被占领土,彻底粉碎了德国“消灭苏军、夺取最富饶的产粮区和石油产地以及打入近东和中东地区”的战略企图。在1945年德军最后的时刻,大量的新式喷汽战斗机和重型坦克因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国空军炸毁,德军已经回到19世纪而成为骡马和人力运输的部队。
德国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争取到更多时间。由于阿登攻势的失败,德国的战争努力已告失败。在苏联军队取得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伟大卫国战争迎来了全面的转折,苏军进入反攻阶段。当希特勒与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杀时,下命令要将他们的尸体浇上汽油焚毁,以免落到可恶的俄国人手中。现有的汽油用于执行那道最后命令终于够用了。1945年5月8日,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更多沥青白银现货资讯讨论,请添加个人微信:tznww666888】。
笔者是个军事迷,也是金融行业资深专家,专注贵金属多年,薇/信:tznww666888,交流有价值的投资,获取每日行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