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劳动成本在不断提高,导致企业的成本在不断的提高,这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承受不住成本的压力,纷纷撤资离开内地。这样一来,中国的经济只剩下了一个空壳,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挽回我们失去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1月8日,在东莞厚街镇的白濠工业区,到处的厂房外头挂着的分租广告,其中一家港资眼镜公司更是人去楼空,工厂外张贴的公告显示,该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和股东自2016年9月已全部失联。眼下的东莞工业区没什么人气,连带受波及的是工厂附近的小超市和餐饮店,好些店铺已停业,门外贴着“旺铺招租”的小广告。
在东莞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为3000元左右,已是一些东南亚国家的三四倍。一些以外销为主的企业为节省成本,已将工厂转至东南亚。往东南亚转移的台商“该走的已经走了”,但部分厂商的研发基地还留在珠三角,继续驻守东莞的台商有些缩小规模,有的直接把工厂关掉,有的将厂房转移到大陆的内陆城市去。因此,东莞正在积极推动“机器换人”的措施,但谢庆源指出,“机器换人”需要大笔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不是人人都是郭台铭”,长期下去将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打击。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笔者认为,台商曾经为东莞的经济发展撑起半边天,在当年,创造东莞一半以上的GDP,然而,好景却不长,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就打破这种独霸的局面。到了去年,大陆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远远超出港澳台企业,且增长近两成,与之对比的外资企业则下降5.1%。台资企业主要以传统加工贸易为主,并不是地方政府所提倡的现代高端产业,所以,台资企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这次撤资风吹来了,又该吹走了中国多少经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