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蔡英文就职演讲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
我们注意到,蔡英文在任职演讲中,提到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和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表示要依据现行规定和有关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事务,在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但是,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
大陆各方如此的关注蔡英文就职演讲说些什么,这等于给她一个表演的机会;这场表演事关她的政治前途,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聚合自己的演说张力,她自然不会在事前松口。
但这也无妨,政治之所以让人失望常由于它的心口不一,台湾选民几乎是在政治人物的欺骗中认识政治的。就这个意义来说,“台独”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毋宁是政治信心危机的反映,所以它夹杂不少看似悲壮的冲动,而以对岛内外政治秩序的冲撞来体现,这反而逆伤台北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条件。
再说,固然蔡英文是以56.12%的得票率拿下台湾未来4年的执政权,但她同时也是台湾历次大选中最低投票率(66.3%)的胜选者,有633万成年选民放弃这次投票。而既然蔡只是以27.3%的民意支持度上台,那么她的诉求对象就难以局限在一群还不到3成的台湾民意中。这正是选举民主制的吊诡处:“新民意”胜出者,既无法代表多数民意,也无法回应多数民意。蔡演说所诉求的范围远大于选举民意,甚至不惜背离选举民意;这种选后背离民意的现象,已在包括台湾的全球范围内得到实践证明。换言之,蔡演说不(只)是为了满足“新民意”的要求,更要紧的是应付华府、东京和北京。这是她闪避“一中原则”,却又不得不面对“一中原则”,而导致含糊其辞的根本原因。
在今天回顾两岸关系,发现一种对比情形:即表面上两岸由军事对抗走向和平交流,但同胞意识却由认同走向淡化或疏离。这种两岸民间“异族化”的意识主要发生在台湾单方面,比较二战后的两韩和两德,就显得很特别,因为不曾有过“去德国化”或“去韩国化”作为任何单方面的政治方法。
随着苏联集团的瓦解,“北约东扩”的确伸张了美系地盘,但十年后的极端伊斯兰恐攻和接踵而至的难民问题,又深化欧洲各国的从属自觉与省悟。伦敦当前出现历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长,其实是这种地缘意义的体现。从这个层面来看,近年来欧洲大国拉结中国以对冲“穆斯林化”的压力,除了眼前的经济需求,还有着文明因素上的需要。也就是说,欧洲正尝试中国作为调和“文明冲突”的可能,毕竟中华文明是当今人类三大文明体系中相对有包容性的。如此来看涵盖三大文明的欧亚大陆,说当代中国是“文明型大国的崛起”,就有着全球地缘经济、政治和文明的深刻意义。
日本是全亚洲唯一参加二战法西斯轴心的国家,且战后并没有像德国那样悔过自新,并在战前侵略中国的领土上不依不饶。也就是说,日本的战后路线决定它难以融入“亚洲命运共同体”。从地缘上看,由于中国崛起,日本在东亚的地位不但不如中国,还可能被韩国取代。在东京当局的思考下,与其承认历史罪行而影响“国民信念”和“国际形象”,不如充当华府在西太平洋的打手和反中先锋。如此既可在美系世界体系中巩固身价,又可在华府掩护下兔脱历史责任的承担,“新安保法”就是这种地缘政治思考的产物。当然,这前提得是美国顶住它的西太平洋体系;其次,东京还有“南向政策”。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的东界,但由于两岸政治对立,由于日台间的历史因素,台北作为“一个中国”内的政治实体,却走向从属日本的“脱亚化”路线。美国在亚太的帮凶不少,台北算一个,这是2010年8月乔姆斯基(NoamChomsky)在台北中研院的讲法。蔡英文的演说再模糊,也不会溢出这个政治范畴。为了抓住东京的眼球,表现日台同属战后沦落人的悲情,他们既不愿在“一个中国”下自居政治二货,同时也明白美国是个不靠谱的主。于是,为了想象中的政治图景和眼前的政治利益,两造借“反中”以联盟自保,也就是自然的事。上世纪最后十年,台北的“戒急用忍”,正是为了阻却两岸经贸交流损及日本的利益。
本世纪以来,因为美国反恐布局的需要,大陆抓紧发展机遇;到了2010年,中国整体经济能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制造业和发电总量还成为全球第一。然而就从那年起,美国启动“亚太再平衡”;日本在钓鱼台列屿附近扣押大陆渔船,也发生在那年9月。其后就是东京企图将钓鱼岛“国有化”、日美联合夺岛军演、《日美安保条约》扩及钓鱼岛、《日台渔业协议》对冲大陆保钓压力、抓扣台湾渔船对马政府示威、李登辉和蔡英文接连密访安倍晋三、台湾“东圣吉16号”渔船遭日本官方勒赎、还有未来可能发生的“借道台湾”以攻略南海等等。这一系列相关连的事件,无非说明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东京与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说明所谓“台湾民意”的无济于事。
过去台北在“一中各表”下维持政治实体还勉为其难,但随着中外实力在前述欧亚地缘板块上的移易,台北政治实体产生了权力焦虑,从而激化(或被煽起)“台独”冲动,各种貌似“一中”的理论和主张也纷纷出笼。然而,岛内认同迷失,政治民情脆弱,经济疲软,军心涣散,民粹主义高涨,军法荡然无存,甚至发生军官招待赏玩营区武器和称病逃役的情形——作为政治实体的条件比两蒋威权时代还差得多,则如何叫一个三成民意当选人去抗衡大陆?既然如此,作为台北的权力层峰,或者向北京投诚示好,或者更加强化外援结构,别无选择。而既然拉结美日已是台北多年来的套路,不曾因为“民主转型”或“政党轮替”有过任何改变,那么蔡英文自然也管不了“台湾民意”,后者照例只能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和借口。在地缘关系上,在政治基因里,在美国的战略模糊下,决定了蔡政府将以东京作为她的救世主。
如此一来,东京的“南向政策”指涉台湾,而师承东京的蔡记“新南向政策”又指涉东南亚,两相比对,都不外乎针对中国的意图。若以菲律宾指代东南亚,则“日台菲连线”恰恰是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地缘布建之一;黄岩岛争议是菲律宾挑起的,但挑起南海争议的绝不只是菲律宾。蔡不顾及台湾的服务业已成黄昏优势,也不顾及台湾经营东南亚市场的条件不足,执意要把台湾青年引向东南亚去的原因何在?难道不是以台北对南海立场的退却,意图换取某些东盟国家呼应她的“新南向政策”?从东京“南向”到南海的路径来看,难免唤起人们对上世纪“大东亚共荣圈”的历史记忆,而台湾始终是东亚变局的开端。一旦日本由开端而坐大,则必然引起美国重新介入东亚,或者说更有理由不离开东亚。只要能搅黄东亚局势,台北政治实体的图景就仍有摆放空间。
尽管台北明白自己是美国为遏制中国所支配的工具,但借由拉结东京所形成的地缘政治引力,或也能间接反支配华府造势撑持自己的存在。这样看来,绿营的政要民代率皆反对或禁声于冲之鸟礁的护渔行动,本质上就出于这种地缘政治的考虑。过去人们形容陈水扁是“天下大乱,形势大好”,这两句话其实还不经意道出台北政体的地缘条件。反面来看,即使在“天下大乱”中没捞到什么好处,最后仍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也不超出“维持两岸现状”的原先估计,那么蔡英文何不乐于冒个险呢?她怎能放过这个表现自己“有所作为”的520演说呢?只要权力在手,什么时候承认“九二共识”、“两岸一中”,对蔡英文而言都是利多于弊的话,她又有什么理由在520当天表演“弃械投诚”?结论是,那天观众只能看到“一中原则如何解套”之类的命题作文而已。
当然,蔡的估计是存在变量的。“日台菲连线”的第一个地缘关节在钓鱼岛,只要日台联盟关系破产,蔡就没戏或只能变脸,而这将取决于大陆在保钓行动上的进展。以大陆在当今欧亚板块上所形成的地缘合力来看,蔡的520作文成本显然过高,但横竖是由她所管不了“台湾民意”埋单。
传闻中的东京“与台湾关系法”,或筹划中的台北“国防产业”,是否在点亮台湾前,先点着台湾?许多观众希望蔡别玩火。为了抓住东京的眼球,何忍燃烧台湾。
纵观国际热潮,在论中国经济,在众多国家对比之下,显然要优越得多,工程及军事发展自然成型,作为经济学者,笔者最后送给当下的中国经济投资者们一段话,唯有心静如水,方能气贯长虹,无论你是在沥青、铜、原油,贵金属资市场迷茫,还是在行情里不知所措,套单、锁单或者盈利不佳的都可以直接向本人请教,欢迎探讨交流。薇\信:sbhj16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