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减产协议还未落实,最近一段时间,沙特和俄罗斯都对联手改善市场作出了积极表态。然而,很多分析人士却对他们的真诚度持怀疑态度。卓越就从信誉度、可靠度、亲密度和自我导向几个方面对OPEC进行了分析。
俄罗斯
如果没有俄罗斯参与,减产协议可能效果不佳。
俄罗斯高层最近的态度甚为积极,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愿意参与冻产甚至减产。
俄罗斯一直倾向于冻产而不是减产,“将参与冻产”的字眼也频频出现在该国近期的表态里。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毕竟,俄罗斯人多年来在该领域的投资才刚开始收到成效。目前,该国9月的产量创下了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纪录——日均1110万桶,10月的产量进一步增至1120万桶。
很难说这次会与当年出现不同。俄罗斯石油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争辩说,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深挖的油井是不可能关闭的。大部分油井都需要泵将石油抽取到地表。一旦停止,重启的费用会非常昂贵。过去五年,俄罗斯在石油领域花费了大量资金,可以说,没有一家公司有意愿停止生产。随着西伯利亚西部产油区用老化的设备维持生产的成本增加,在北极圈和里海的新投资代表着该国石油领域的未来。但那并不便宜。
沙特
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传统的重要驱动者,沙特前石油部长阿纳密(Ali al-Naimi)在全球产油国为沙特石油政策建立了强大的声誉和可信度。但是,这种局面最终在今年4月的多哈会议上走到了尽头。
《华尔街日报》当时写道,虽然被描述为代表了萨勒曼的政治立场,但阿纳密现身会议,其本意是要签署减产协议的。
现在,沙特关于协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带给外界的认知已经让人们认为王室成员和阿纳密之间存在误传和误解。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仍拥有足够的金融资本和资源使自己在油价风暴中存活下去。
沙特的生产成本也显著低于财力不济的OPEC成员国——沙特的财政平衡油价为每桶66.70美元,而阿尔及利亚为114.80美元,委内瑞拉更是高达117.50美元。
沙特新上任的石油部长、原沙特阿美董事长Khalid al-Falih的言行一直和王储的政治姿态保持同步,这就意味着沙特石油政策立场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尽管如此,只要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没有协议才更有利于自己,沙特就不可能确保履行其在谈判过程中许下的所有承诺。
<span 20px;="" font-family:="" kaiti_gb2312,="" kaiti,="" stkaiti;="" font-weight:="" bold;"="">OPEC究竟能否达成减产协议?目前并没有太多的消息面来推测,建议投资朋友,关注opec动向及言论,及下月的会议结果。不急不躁,不论结果好坏,相信总会有结果!